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目标 | 第15页 |
五、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七、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高级综合》(Ⅰ、Ⅱ)概况与词语释义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7-31页 |
第一节 《高级综合》(Ⅰ、Ⅱ)教材概况 | 第17-21页 |
一、《高级综合》(Ⅰ、Ⅱ)的性质与体例 | 第17页 |
二、《高级综合》(Ⅰ、Ⅱ)的印刷特色与使用对象 | 第17-18页 |
三、《高级综合》(Ⅰ、Ⅱ)词语释义的呈现形式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教材词语释义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一、现代汉语词义理论 | 第21-22页 |
二、汉语词语释义理论 | 第22-24页 |
三、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理论 | 第24-25页 |
四、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理论 | 第25页 |
五、词典学与元语言理论 | 第25-26页 |
六、教材释义与词典释义的对照 | 第26-31页 |
第二章 《高级综合》(Ⅰ、Ⅱ)词语释义的模式与问题分析 | 第31-73页 |
第一节 《高级综合》(Ⅰ、Ⅱ)词语释义与被释词的总体分析 | 第31-36页 |
一、词语释义的性质、形式与语言 | 第31-32页 |
二、被释词与大纲共现词的统计分析 | 第32-35页 |
三、被释词的词性分类与统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高级综合》(Ⅰ、Ⅱ)词语的释义模式 | 第36-58页 |
一、以词释词的释义方式 | 第37-41页 |
二、定义释词的方式 | 第41-42页 |
三、以句释词的释义方式 | 第42-56页 |
四、辅助标注释义 | 第56-58页 |
第三节 《高级综合》(Ⅰ、Ⅱ)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题 | 第58-67页 |
一、词性不一致 | 第58-60页 |
二、义项不准确 | 第60-61页 |
三、释义不准确 | 第61-67页 |
第四节 脚注释义的模式与问题分析 | 第67-73页 |
一、脚注释义的模式 | 第67-70页 |
二、脚注释义存在的问题 | 第70-73页 |
第三章 建议 | 第73-76页 |
一、教材词语释义的编写原则 | 第73-74页 |
二、对《高级综合》(Ⅰ、Ⅱ)教材再次修订的建议 | 第74-75页 |
三、对高级综合课的建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