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当前研究情况 | 第17-2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22-26页 |
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22-23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民族思维方式与圜道思维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圜道思维的界定与特征 | 第26-29页 |
一、圜道思维的起源 | 第26-28页 |
二、圜道思维的特征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圜道思维与其它思维方式的异同 | 第29-34页 |
一、圜道思维与整体思维 | 第29-32页 |
二、圜道思维与两极思维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圜道思维在汉语中的体现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圜道思维与汉语特殊词汇教学 | 第36-70页 |
第一节 圜道思维与循环语义关系下的聚合词教学 | 第36-48页 |
一、聚合词的含义及结构特点 | 第36-37页 |
二、循环义场与循环语义关系 | 第37-40页 |
三、循环语义关系下聚合词的语序分析 | 第40-42页 |
四、循环聚合词的语义与汉民族思想文化 | 第42-44页 |
五、圜道思维与循环聚合词教学 | 第44-48页 |
第二节 圜道思维与汉语方位词教学——以“前-后”为例 | 第48-63页 |
一、方位词的含义及“前-后”语义关系考察 | 第48-52页 |
二、时间系统中“前-后”的语义表达及产生机制 | 第52-60页 |
三、圜道思维与方位词教学——以“前-后”为例 | 第60-63页 |
第三节 圜道思维与汉语成语、俗语及中医术语教学 | 第63-70页 |
一、圜道思维与成语、俗语教学 | 第63-65页 |
二、圜道思维与中医用语教学 | 第65-70页 |
第四章 汉英语篇对比及圜道思维指导下的汉语写作教学探究 | 第70-94页 |
第一节 汉英篇章结构对比 | 第71-83页 |
一、汉语螺旋式篇章结构 | 第71-78页 |
二、英语直线型篇章结构 | 第78-83页 |
第二节 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英篇章结构的影响 | 第83-87页 |
一、圜道思维对汉语谋篇布局的影响 | 第83-84页 |
二、分析思维对英语语篇布局的影响 | 第84-85页 |
三、圜道思维影响下汉语篇章主题表现和衔接方式 | 第85-86页 |
四、分析思维影响下英语篇章主题表现和衔接方式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圜道思维与汉语语篇教学 | 第87-94页 |
一、圜道思维与汉语阅读教学 | 第87-90页 |
二、圜道思维与汉语写作教学 | 第90-94页 |
第五章 圜道思维与跨文化交际 | 第94-102页 |
第一节 汉英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对比 | 第94-98页 |
一、汉英礼貌原则与交际用语差异 | 第95-97页 |
二、思维方式与汉英交际用语差异 | 第97-98页 |
第二节 圜道思维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 第98-102页 |
一、跨文化交际案例 | 第98-99页 |
二、圜道思维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 第99-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