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3-29页 |
0.1 啤酒大麦 | 第13-16页 |
0.1.1 大麦的种类 | 第13页 |
0.1.2 大麦的品质特点 | 第13页 |
0.1.3 酿造大麦的质量标准 | 第13-14页 |
0.1.4 大麦的制麦工艺 | 第14-16页 |
0.2 大麦上的微生物 | 第16-17页 |
0.2.1 细菌 | 第16页 |
0.2.2 酵母 | 第16-17页 |
0.2.3 霉菌 | 第17页 |
0.3 啤酒酵母超前絮凝现象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0.3.1 酵母超前絮凝现象产生原因 | 第18页 |
0.3.2 酵母超前絮凝现象产生机理 | 第18-19页 |
0.3.3 影响酵母超前絮凝现象产生的因素 | 第19-21页 |
0.3.4 PYF 因子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0.3.5 PYF 因子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0.3.6 PYF 现象的预防措施 | 第22页 |
0.3.7 PYF 现象的研究展望 | 第22页 |
0.4 立题背景 | 第22-23页 |
0.5 大麦微生物与 PYF 现象研究的国内外技术比较 | 第23页 |
0.6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9页 |
1 啤酒大麦霉菌种类与酵母超前絮凝现象关系初探 | 第29-37页 |
1.1 引言 | 第29-30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1.2.3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1.3.1 啤酒大麦麦芽皮壳上霉菌种类 | 第32页 |
1.3.2 霉菌反侵麦芽 PYF 值测定 | 第32-3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2 大麦霉菌木聚糖酶酶活性与酵母超前絮凝现象之间的关系 | 第37-49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2.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2.2 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2.3.1 致酵母超前絮凝现象关键酶 | 第41-43页 |
2.3.2 木聚糖酶酶活水平与 PYF 现象关系的研究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3 大麦霉菌与 PYF 现象量效关系及对发酵影响的研究 | 第49-60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3.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5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3.1 单菌种定量接种微制麦麦芽 PYF 值测定 | 第52-53页 |
3.3.2 单菌种定量接种微制麦麦芽发酵试验 | 第53-55页 |
3.3.3 复合接种微制麦麦芽 PYF 值测定及发酵试验 | 第55-57页 |
3.3.4 PYF 配方麦芽发酵试验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创新点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
发表文章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