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南极磷虾 | 第10-12页 |
1.1.1 南极磷虾简介 | 第10页 |
1.1.2 南极磷虾的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 | 第10-12页 |
1.2 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虾青素的结构 | 第12-13页 |
1.2.2 虾青素的活性 | 第13-14页 |
1.2.3 虾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1.2.4 虾青素的提取 | 第14-15页 |
1.3 阿伦尼乌斯公式在色素降解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真空脱除有机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1 有机溶剂残留的危害 | 第16页 |
1.4.2 有机溶剂的脱除方法 | 第16-17页 |
1.5 虾青素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1 贮藏条件对虾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2 不同的制备方法对虾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9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剂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2.3.1 南极磷虾油的提取 | 第21-23页 |
2.3.1.1 不同原料中南极磷虾油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1.2 南极磷虾油的提取 | 第22页 |
2.3.1.3 不同类型南极磷虾油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2 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定量方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2.3.2.1 虾青素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2.3.2.2 虾青素酯的皂化 | 第23页 |
2.3.2.3 虾青素酯样品皂化过程中的加标回收率 | 第23页 |
2.3.2.4 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条件 | 第23页 |
2.3.2.5 高效液相色谱法精确度与准确度 | 第23-24页 |
2.3.2.6 虾青素皂化完成后的稳定性测定 | 第24页 |
2.3.3 南极磷虾油的脱溶条件 | 第24页 |
2.3.4 南极磷虾油中正己烷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4.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3.4.2 标准曲线的配制 | 第24-25页 |
2.3.4.3 GC-MS测定正己烷含量 | 第25页 |
2.3.5 南极磷虾油中脂肪酸分析 | 第25-26页 |
2.3.5.1 脂肪酸甲酯化 | 第25页 |
2.3.5.2 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 | 第25-26页 |
2.3.6 贮藏条件对南极磷虾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3.7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48页 |
3.1 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定量方法的建立 | 第27-34页 |
3.1.1 虾青素定量标准曲线 | 第27页 |
3.1.2 虾青素3种同分异构体的组成分析 | 第27-28页 |
3.1.3 虾青素酯皂化碱浓度的优化 | 第28-31页 |
3.1.4 虾青素酯皂化过程中的降解动力学 | 第31-32页 |
3.1.5 虾青素在皂化过程中的加标回收率 | 第32页 |
3.1.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测定 | 第32-33页 |
3.1.7 虾青素皂化完成后的稳定性测定 | 第33-34页 |
3.2 不同样品中虾青素含量比较 | 第34-37页 |
3.2.1 不同南极磷虾原料所提虾油的虾青素含量比较 | 第34-36页 |
3.2.2 不同类型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的含量 | 第36-37页 |
3.3 高真空脱溶对南极磷虾油的影响 | 第37-44页 |
3.3.1 GC-MS监测离子的选择 | 第37页 |
3.3.2 正己烷标准曲线 | 第37-39页 |
3.3.3 南极磷虾油中正己烷的残留量 | 第39-41页 |
3.3.4 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在脱溶过程中的降解动力学 | 第41-42页 |
3.3.5 南极磷虾油在脱溶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 | 第42-44页 |
3.4 南极磷虾油储藏过程中虾青素的稳定性 | 第44-48页 |
3.4.1 光对虾油中虾青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2 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贮藏过程中的降解动力学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8-4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