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颜色词文化意义对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汉语中颜色词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泰语中颜色词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汉泰颜色词对比分析研究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汉泰颜色词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汉泰颜色词界定分析 | 第13-16页 |
一、颜色与颜色词 | 第13页 |
二、颜色词的属性和特点 | 第13-14页 |
三、汉泰颜色词的界定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汉泰颜色词构词对比分析 | 第16-20页 |
一、汉泰复合式颜色词对比分析 | 第16-19页 |
二、汉泰附加式颜色词对比分析 | 第19页 |
三、汉泰重叠式颜色词对比分析 | 第19页 |
四、汉泰颜色词构词特点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汉泰颜色词的来源与功能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汉泰颜色词的文化来源异同分析 | 第20-25页 |
一、汉泰颜色词文化来源相同点分析 | 第20-22页 |
二、汉泰颜色词文化来源不同点分析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汉泰颜色词的文化功能 | 第25-28页 |
一、汉泰颜色词与文化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汉泰颜色词文化意义对比 | 第28-47页 |
第一节 汉泰颜色词联想意义对比 | 第28-37页 |
一、红与“?” | 第28-29页 |
二、黑与“?” | 第29-30页 |
三、白与“?” | 第30-31页 |
四、黄与“?” | 第31-33页 |
五、绿与“?” | 第33-34页 |
六、蓝与“?” | 第34-35页 |
七、紫与“?” | 第35-36页 |
八、灰与“?”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汉泰颜色词宗教文化对比 | 第37-41页 |
一、佛教 | 第37-38页 |
二、道教 | 第38-39页 |
三、伊斯兰教 | 第39-40页 |
四、基督教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汉泰颜色词政治文化对比 | 第41-43页 |
一、红色 | 第41-42页 |
二、白色 | 第42页 |
三、蓝色 | 第42-43页 |
四、绿色 | 第43页 |
第四节 汉泰颜色词崇拜与禁忌对比 | 第43-45页 |
一、汉语颜色词崇拜与禁忌 | 第43-44页 |
二、泰语颜色词崇拜与禁忌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汉泰颜色词娱乐文化对比 | 第45-47页 |
一、中国京剧与颜色 | 第45-46页 |
二、泰国舞蹈与颜色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对外汉语颜色词的教学建议 | 第47-50页 |
第一节 教师要有知识文化素养 | 第47-48页 |
一、预测颜色词教学的重难点 | 第47页 |
二、培养文化敏感性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充分利用母语环境 | 第48页 |
第三节 创建颜色词的知识网络 | 第48-49页 |
第四节 课程类型设计多样化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2页 |
第一节 总结概括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