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体态语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其分类 | 第10-15页 |
·非语言交际产生的背景、意义 | 第10-11页 |
·非语言交际的具体分类 | 第11-13页 |
·客体语 | 第11页 |
·环境语 | 第11-12页 |
·副语言 | 第12-13页 |
·体态语 | 第13页 |
·体态语的产生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体态语的文化特征和功能 | 第15-20页 |
·体态语的文化特征 | 第15-18页 |
·广泛性 | 第15页 |
·直观性 | 第15-16页 |
·感情性 | 第16页 |
·伴随、依附性 | 第16-17页 |
·差异性 | 第17页 |
·时代性 | 第17-18页 |
·体态语的功能 | 第18-20页 |
·重复语言信息 | 第18页 |
·补充语言信息 | 第18页 |
·替代语言信息 | 第18-19页 |
·否定语言信息 | 第19页 |
·调节语言信息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下中泰体态语的研究 | 第20-26页 |
·中泰体态语研究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体态语的类别及中泰差异 | 第21-26页 |
·体态语的类别 | 第21-22页 |
·中泰交际中体态语的差异 | 第22-26页 |
第四章 中泰体态语的差异给交际带来的障碍及解决办法 | 第26-29页 |
·体态语交流的障碍 | 第26-27页 |
·避免交际障碍的方式 | 第27-29页 |
第五章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体态语的教学功能 | 第29-30页 |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方法 | 第30-31页 |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体态语的注意要素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