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普洱茶发酵相关微生物的研究 | 第12-13页 |
1.1.1 微生物类群的变化 | 第12页 |
1.1.2 优势菌株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 普洱茶中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13页 |
1.2.1 细菌 | 第13页 |
1.2.2 真菌 | 第13页 |
1.3 普洱茶保健功效概述 | 第13-15页 |
1.3.1 减肥降脂功效 | 第13-14页 |
1.3.2 降血脂、降血糖功效 | 第14页 |
1.3.3 抗肿瘤功效 | 第14页 |
1.3.4 抗氧化、抗衰老功效 | 第14-15页 |
1.3.5 护齿功效 | 第15页 |
1.3.6 其他功效 | 第15页 |
1.4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 第15-16页 |
1.4.1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菌群 | 第15-16页 |
1.4.2 溃疡性结肠炎预防和治疗的手段 | 第16页 |
1.5 茶与肠道菌群 | 第16-17页 |
1.6 茶对UC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普洱茶中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安全性初步评价 | 第18-35页 |
2.1 前言 | 第18-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页 |
2.2.1 材料 | 第19页 |
2.2.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 第19页 |
2.2.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2.3.1 菌株分离和鉴定 | 第19页 |
2.3.2 蜡样芽孢杆菌耐受模拟胃肠液实验 | 第19-20页 |
2.3.3 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第20-21页 |
2.3.4 细胞粘附实验 | 第21-22页 |
2.3.5 MTT测细胞活性 | 第22-23页 |
2.3.6 菌株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23-24页 |
2.3.7 蜡样芽孢杆菌毒素基因在茶汤中的表达情况 | 第24-25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25-34页 |
2.5.1 普洱茶中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26页 |
2.5.2 利用多重PCR检测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 | 第26-27页 |
2.5.3 蜡样芽孢杆菌芽孢耐模拟胃肠液能力 | 第27-28页 |
2.5.4 普洱茶对蜡样芽孢杆菌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5 普洱茶抑制蜡样芽孢杆菌对Caco-2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29-32页 |
2.5.6 普洱茶对蜡样芽孢杆菌毒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2-34页 |
2.6 分析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3章 普洱茶水提物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影响 | 第35-52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3.2.3 实验耗材、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3.3.1 普洱茶汤对LPS刺激Caco-2细胞炎症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2 动物实验 | 第38页 |
3.3.3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标准 | 第38-39页 |
3.3.4 结肠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病理组织学评分 | 第39页 |
3.3.5 结肠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MCP-1的表达 | 第39-40页 |
3.3.6 肠道通透性的检测 | 第40-41页 |
3.3.7 利用WestenBlot分析结肠中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 第41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41-51页 |
3.5.1 普洱茶汤抑制LPS对Caco-2细胞的促炎作用 | 第41-42页 |
3.5.2 小鼠体重变化和DAI评分 | 第42-44页 |
3.5.3 小鼠结肠长度变化 | 第44页 |
3.5.4 普洱茶汤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结肠组织学变化 | 第44-46页 |
3.5.5 普洱茶汤对DSS小鼠结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6 普洱茶汤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7 普洱茶汤对p-p38和p-p65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49-51页 |
3.6 分析与讨论 | 第51-52页 |
第4章 普洱茶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52-68页 |
4.1 前言 | 第52-5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4.2.1 主要试剂、耗材及设备 | 第53页 |
4.2.2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3.1 动物实验 | 第53页 |
4.3.2 盲肠内容物DNA提取及IlluminaMiseq测序 | 第53页 |
4.3.3 生物信息分析 | 第53-54页 |
4.4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54-66页 |
4.5.1 OTU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4.5.2 OTU分布Venn图 | 第55页 |
4.5.3 Rank-Abundance曲线分析 | 第55-56页 |
4.5.4 稀释曲线分析 | 第56-57页 |
4.5.5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57-58页 |
4.5.6 普洱茶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 | 第58-62页 |
4.5.7 菌群Heatmap分析 | 第62-63页 |
4.5.8 Beta多样性分析整体菌群结构变化 | 第63-65页 |
4.5.9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 第65-66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1.1 普洱茶汤中蜡样芽孢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以及普洱茶对毒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8页 |
5.1.2 普洱茶汤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预防作用 | 第68-69页 |
5.1.3 普洱茶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录A 试剂 | 第79-80页 |
附录B 仪器设备 | 第80-81页 |
附录C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81-82页 |
个人介绍 | 第82页 |
获奖情况 | 第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