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木糖醇的性质介绍 | 第8-9页 |
1.2 木糖醇的应用 | 第9-10页 |
1.2.1 木糖醇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9页 |
1.2.2 木糖醇在医药行业中应用 | 第9页 |
1.2.3 木糖醇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1.3 木糖醇的制备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木糖醇生产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化学法生产木糖醇 | 第11页 |
1.3.3 生物法生产木糖醇 | 第11页 |
1.4 生物法生产木糖醇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4.1 生产木糖醇的微生物 | 第11-13页 |
1.4.2 微生物转化木糖生产木糖醇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4.3 提高木糖醇产量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6-1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2 培养基 | 第1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4页 |
2.2.1 菌种初筛 | 第17页 |
2.2.2 菌种复筛 | 第17页 |
2.2.3 产物鉴定 | 第17-18页 |
2.2.4 菌种鉴定 | 第18页 |
2.2.5 ARTP诱变法进一步筛选木糖醇高产菌株 | 第18-19页 |
2.2.6 突变菌稳定性实验 | 第19页 |
2.2.7 摇瓶发酵条件对突变菌株合成木糖醇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8 突变菌株高产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2.2.9 木糖醇高产突变菌株T31的分批发酵培养 | 第21-22页 |
2.2.10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7页 |
3.1 产木糖醇菌株筛选结果 | 第24-29页 |
3.1.1 菌种初筛 | 第24页 |
3.1.2 菌株复筛 | 第24-25页 |
3.1.3 产物鉴定 | 第25-26页 |
3.1.4 菌种鉴定结果 | 第26-29页 |
3.2 ARTP诱变筛选高产菌株 | 第29-33页 |
3.2.1 ARTP诱变机理 | 第29-30页 |
3.2.2 ARTP诱变处理C. tropicalis SK36.001致死率曲线 | 第30页 |
3.2.3 热带假丝酵母突变体的筛选 | 第30-31页 |
3.2.4 突变菌T31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31页 |
3.2.5 突变菌株高产机制研究 | 第31-33页 |
3.3 摇瓶发酵条件对突变菌T31合成木糖醇的影响 | 第33-41页 |
3.3.1 C. tropicalis T31种子生长曲线 | 第33-34页 |
3.3.2 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 第34-37页 |
3.3.3 发酵条件对T31合成木糖醇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4 C. tropicalis T31摇瓶发酵过程曲线 | 第40-41页 |
3.4 突变菌T31的分批培养以及发酵动力学研究结果 | 第41-47页 |
3.4.1 发酵罐中溶氧量对T31产木糖醇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2 T31分批发酵验证试验 | 第43页 |
3.4.3 T31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 | 第43-47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I | 第56-57页 |
附录II: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