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6页 |
·天然色素的总体阐述 | 第9-10页 |
·天然色素基本特征及其行业现状 | 第9页 |
·天然色素的分类 | 第9页 |
·天然色素的应用和发展 | 第9-10页 |
·皇菊概述 | 第10页 |
·菊花的活性成分研究 | 第10-11页 |
·菊花药理功能研究 | 第11-14页 |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作用 | 第11-12页 |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 第12页 |
·抗炎作用 | 第1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2-13页 |
·抑菌作用 | 第13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总图 | 第15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皇菊水溶性色素纯化工艺研究 | 第16-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6-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皇菊色素的提取 | 第17页 |
·皇菊水溶性色素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 第17页 |
·大孔树脂的静–动态吸附解吸实验 | 第17-18页 |
·纯化前与纯化后的皇菊色素色价测定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皇菊水溶性色素提取液光谱扫描图谱 | 第18-19页 |
·多种吸附树脂对皇菊色素静态吸附效果 | 第19-20页 |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平衡曲线的绘制 | 第20页 |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条件参数的确定 | 第20-21页 |
·解吸液的选择 | 第21-22页 |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条件参数的确定 | 第22-23页 |
·大孔树脂动态解吸条件参数的确定 | 第23-24页 |
·纯化前与纯化后的皇菊色素色价测定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皇菊水溶性色素稳定性研究 | 第26-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皇菊水溶性色素的稳定性试验 | 第27-28页 |
·光照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温度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酸碱度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的金属离子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氧化剂、还原剂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皇菊水溶性色素稳定性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光照时间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28页 |
·pH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28页 |
·温度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氧化还原剂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29页 |
·常用食品添加剂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29-30页 |
·金属离子对皇菊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皇菊水溶性色素体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 第31-36页 |
·试验材料和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皇菊色素体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 | 第32页 |
·确定抑制物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 | 第32-33页 |
·生物体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和分析 | 第33-34页 |
·PNP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力测定 | 第33-34页 |
·确定待测抑制物物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皇菊水溶性色素成分定性分析与硅胶柱分离 | 第36-45页 |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6-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皇菊水溶性色素成分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皇菊水溶性色素HPLC分离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硅胶柱分离 | 第39页 |
·纯度检测 | 第39页 |
·熔点测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水溶性色素样品纯化后的液相色谱检测图和吸收光谱图 | 第40-41页 |
·HPLC纯度检测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色素单体熔点测试结果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论文试验结果 | 第45页 |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