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 芽孢杆菌研究历史及进展 | 第13页 |
2 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法 | 第13-15页 |
·经典分类方法 | 第14页 |
·化学分类 | 第14页 |
·分子分类法 | 第14-15页 |
·多相分类 | 第15页 |
3 芽孢杆菌的应用 | 第15-17页 |
·芽孢杆菌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芽孢杆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芽孢杆菌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17页 |
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芽孢杆菌新种的分离 | 第18-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样品来源 | 第18页 |
·培养基 | 第18-21页 |
·富集培养基 | 第18-20页 |
·营养培养基 | 第20-21页 |
·样品的富集 | 第21页 |
·菌种的分离及保藏 | 第21页 |
·菌种的初步鉴定 | 第21-22页 |
·菌种的腐殖质/Fe(III)还原能力的验证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3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三株芽孢杆菌属新种的鉴定 | 第2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形态特性的鉴定 | 第25-26页 |
·菌落形态 | 第25页 |
·细胞形态 | 第25-26页 |
·生理特性的鉴定 | 第26-31页 |
·生化特性的鉴定 | 第31页 |
·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31-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Bacillus haikouensis C-89T | 第34-43页 |
·形态特征 | 第34页 |
·生理特征 | 第34-36页 |
·生化特征 | 第36-38页 |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Bacillus huizhouensis GSS03T | 第43-50页 |
·形态特征 | 第43-44页 |
·生理特征 | 第44-45页 |
·生化特征 | 第45-47页 |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Bacillus borbori DX-4T | 第50-58页 |
·形态特征 | 第50-51页 |
·生理特征 | 第51-53页 |
·生化特征 | 第53-54页 |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两株芽孢杆菌相关属新种的鉴定 | 第59-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 | 第59页 |
·菌悬液的配置 | 第59页 |
·铁氧化物的制备(水铁矿) | 第59-60页 |
·实验的检测方法 | 第60-61页 |
·样品中还原态AQDS的检测方法 | 第60页 |
·样品中Fe(II)的检测方法 | 第60-61页 |
·腐殖质还原特性研究 | 第61页 |
·GSS02T的Fe(III)还原特性研究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82页 |
·Oceanobacillus halophilum GD01T | 第62-70页 |
·形态特征 | 第62页 |
·生理特征 | 第62-64页 |
·生化特征 | 第64-65页 |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Paenibacillus guangzhouensis GSS02T | 第70-80页 |
·形态特征 | 第70-71页 |
·生理特征 | 第71-74页 |
·生化特征 | 第74-76页 |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腐殖质和Fe(III)还原特性 | 第80-82页 |
·GSS02T的腐殖质还原能力 | 第80-81页 |
·GSS02T的Fe(III)还原特性研究 | 第81-82页 |
3. 讨论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3-85页 |
1 总结 | 第83页 |
2 问题和展望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