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我国传统豆制品及文化传承 | 第10-11页 | 
|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豆干、豆皮、腐竹等)简介 | 第11-12页 | 
|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在膳食中的重要地位 | 第12-13页 | 
|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的生产现状及技术进展 | 第13-15页 | 
|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可能存在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5-18页 | 
| ·原料大豆中的农药残留 | 第15-16页 | 
| ·非发酵豆制品中砷、镉的含量 | 第16页 | 
| ·致病微生物 | 第16页 | 
| ·生产过程滥加化工原料 | 第16-17页 | 
| ·生物毒素、大豆自身的抗营养因子 | 第17页 | 
| ·转基因成分 | 第17-18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 | 第20-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 ·样品采集方案 | 第20页 | 
| ·采样方法 | 第20页 | 
| ·样品种类 | 第20页 |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0页 | 
| ·砷、镉含量检测 | 第20-23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 ·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 ·微生物指标检测 | 第23-2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 ·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检测 | 第24-2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豆制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 ·非发酵豆制品砷、镉污染及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 ·非发酵豆制品中砷、镉含量的检测结果 | 第27-28页 | 
| ·不同年份和地域非发酵豆制品中砷、镉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 ·非发酵豆制品微生物污染及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非发酵豆制品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 | 第30页 | 
| ·不同年份和地域非发酵豆制品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 ·非发酵豆制品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及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 ·非发酵豆制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 ·不同年份和地域非发酵豆制品苯甲酸、山梨酸检测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不同年份腐竹中甲醛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 ·农药残留 | 第36-38页 | 
| ·调研非发酵豆制品企业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安全监管对策研究 | 第41-51页 | 
| ·加工环节的管理 | 第41-45页 | 
| ·传统豆制品的加工工艺流程 | 第41页 | 
| ·关键点(CCP)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关键点(CCP)的监控 | 第42-43页 | 
| ·生产过程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 | 第43-44页 | 
| ·建立检查制度 | 第44页 | 
| ·记录 | 第44-45页 | 
| ·流通环节的管理 | 第45-46页 | 
| ·简化注册程序、降低注册成本 | 第45页 | 
|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行非发酵豆制品包装上市,采用标识流通制度 | 第45-46页 | 
| ·建立健全标准 | 第46-49页 | 
| ·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基础上健全非发酵豆制品有关标准 | 第46-48页 | 
| ·整合检测力量,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发动社会力量完善检测方法 | 第48-49页 | 
| ·科学研究方面 | 第49-50页 | 
| ·宣传教育方面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全文结论 | 第51-55页 | 
| ·讨论 | 第51-52页 | 
| ·样本的统计学意义 | 第51页 | 
| ·有关安全指标的选定 | 第51页 | 
|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摄入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 ·全文结论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历 | 第58-5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