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二)创新点 | 第13页 |
三、本课题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动结式的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 第14-18页 |
(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8页 |
四、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任务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19页 |
六、关于附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动结式“V完”与“V好”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 第21-32页 |
一、动结式“V完”与“V好”的语义分类 | 第21-25页 |
(一)动结式“V完”的语义分类 | 第21-23页 |
(二)动结式“V好”的语义分类 | 第23-24页 |
(三)“V完”与“V好”语义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二、动结式“V完”与“V好”的语用特征 | 第25-32页 |
(一)动结式“V完”的语用特征 | 第26页 |
(二)动结式“V好”的语用特征 | 第26-27页 |
(三)“V完”与“V好”语用特征对比分析 | 第27-32页 |
第二章 对动结式“V完”与“V好”中动词的考察 | 第32-38页 |
一、动词的研究范围及统计结果 | 第32-34页 |
二、“V完”与“V好”对动词的选择限制 | 第34-38页 |
(一)自主与非自主 | 第34-35页 |
(二)积极与消极 | 第35-36页 |
(三)获得与失去 | 第36页 |
(四)位移与非位移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动结式“V完”与“V好”习得情况及偏误分析 | 第38-47页 |
一、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第38-41页 |
(一)使用问卷调查法的原因 | 第38-39页 |
(二)调查目的 | 第39-41页 |
(三)问卷设计 | 第41页 |
(四)调查对象 | 第41页 |
二、动结式“V完”与“V好”的习得情况 | 第41-42页 |
三、动结式“V完”与“V好”的偏误分析 | 第42-47页 |
(一)确定偏误类型 | 第43页 |
(二)统计偏误数量 | 第43-44页 |
(三)分析偏误类型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及相关教学建议 | 第47-60页 |
一、分析偏误原因 | 第47-55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47-48页 |
(二)讲解与训练的失误 | 第48-49页 |
(三)教材编写和练习设计 | 第49-55页 |
二、对动结式“V完”与“V好”的教学建议 | 第55-60页 |
(一)帮助学生建立“动词+结果补语”的概念 | 第56页 |
(二)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 | 第56-58页 |
(三)合理利用教材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一 HSK(六级)词汇中只能进入“V 完”的动词 | 第64-66页 |
附录二 HSK(六级)词汇中只能进入“V 好”的动词 | 第66-67页 |
附录三 HSK(六级)词汇中既能进入“V 完”又能进入“V 好”的动词 | 第67-69页 |
附录四 针对动结式“V 完”与“V 好”习得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