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立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水分、蛋白质和降落数值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19-40页 |
·引言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8页 |
·化学测定值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近红外光谱图采集 | 第23-24页 |
·光谱预处理及分析 | 第24-25页 |
·小麦籽粒水分、蛋白质和降落数值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第25-34页 |
·定标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34-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容重和硬度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40-53页 |
·引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化学测定值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近红外光谱图采集 | 第42页 |
·光谱预处理及分析 | 第42页 |
·小麦籽粒容重、硬度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第42-48页 |
·定标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不完善粒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53-61页 |
·引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材料 | 第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创新点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1 近红外平均光谱各种预处理结果 | 第69-71页 |
附录 2 近红外光谱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71-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