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1.1 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 | 第10-11页 |
1.1.2 教学行为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有效教学行为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有效教学行为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3 马来西亚学生汉语学习及教学有关研究 | 第16页 |
1.3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8-2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2.1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3 问卷设计与检验 | 第19-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49页 |
3.1 调查对象的情况 | 第25-26页 |
3.2 受访者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整体评价 | 第26-29页 |
3.3 受访者对七类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评价 | 第29-43页 |
3.3.1 语言教学行为 | 第29-31页 |
3.3.2 文化教学行为 | 第31-33页 |
3.3.3 学习评估行为 | 第33-35页 |
3.3.4 目的语使用行为 | 第35-38页 |
3.3.5 纠错行为 | 第38-39页 |
3.3.6 课堂活动有关行为 | 第39-41页 |
3.3.7 与计算机辅助和其他材料有关的行为 | 第41-43页 |
3.4 影响受访者评价结果的因素相关性考察 | 第43-47页 |
3.4.1 性别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考察及分析 | 第43-45页 |
3.4.2 外语学习经历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考察及分析 | 第45-46页 |
3.4.3 年级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考察及分析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对马来西亚学生汉语教学的相关启示与建议 | 第49-54页 |
4.1 注重差异化教学 | 第49-51页 |
4.1.1 关注语言教学的差异化 | 第49-50页 |
4.1.2 关注评估方式的差异化 | 第50页 |
4.1.3 关注目的语使用的差异化 | 第50-51页 |
4.1.4 关注纠错方式的差异化 | 第51页 |
4.2 把握适度性原则 | 第51-54页 |
4.2.1 控制文化教学的时间 | 第52页 |
4.2.2 控制语言对比的次数 | 第52页 |
4.2.3 控制计算机辅助以及其他材料的使用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中文版 | 第59-63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英文版 | 第63-67页 |
附录三 Brown的问卷原文 | 第67-69页 |
附录四 曹贤文的问卷原文 | 第69-71页 |
附录五 曹贤文的问卷中24项教师行为的分类 | 第71-72页 |
附录六 图表索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