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UV-C处理对紫甘蓝花青素合成的影响以及花青素酰基转移酶的克隆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1.1 花青素简介第14-15页
    1.2 花青素的生物活性第15-16页
    1.3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6页
    1.4 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结构基因第16-18页
        1.4.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第16页
        1.4.2 查尔酮合成酶(CHS)第16-17页
        1.4.3 查尔酮异构酶(CHI)第17页
        1.4.4 黄烷酮3-羟化酶(F3H)、类黄酮3’-羟化酶(F3’H)和类黄酮3’5’-羟化酶(F3’5’H)第17-18页
        1.4.5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第18页
        1.4.6 花青素合酶(ANS)第18页
    1.5 酰基化的花青素以及花青素酰基转移酶(AT)第18-20页
    1.6 花青素合成途径的调节基因第20-22页
    1.7 UV-C处理对果蔬的影响第22-23页
    1.8 紫甘蓝及其花青素概述第23-24页
    1.9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内容第24-26页
        1.9.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第24页
        1.9.2 研究的内容第24-25页
        1.9.3 研究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紫甘蓝资源评估和品种筛选第26-35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7页
        2.1.2 实验试剂第27页
        2.1.3 仪器与设备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2.1 样品处理第27-28页
        2.2.2 色泽测定第28页
        2.2.3 紫甘蓝花青素提取第28页
        2.2.4 紫甘蓝花青素HPLC-MS分析第28页
        2.2.5 数据处理第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4页
        2.3.0 紫甘蓝37个品种色泽分析第28-30页
        2.3.1 紫甘蓝37个品种花青素组分分析第30-33页
        2.3.2 紫甘蓝37个品种花青素总含量分析第33-34页
    2.4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UV-C处理对鲜切紫甘蓝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第35-47页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5-37页
        3.1.1 实验材料第35-36页
        3.1.2 实验试剂第36页
        3.1.3 仪器与设备第36-37页
    3.2 实验方法第37-39页
        3.2.1 样品处理第37页
        3.2.2 FRAP体系评价其总抗氧化性第37页
        3.2.3 总RNA提取第37-38页
        3.2.4 RNA反转录第38页
        3.2.5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38-39页
        3.2.6 数据处理第3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3.3.1 UV-C处理对鲜切紫甘蓝花青素组分的影响第39-42页
        3.3.2 在贮藏过程中UV-C处理对鲜切紫甘蓝花青素个各组分的影响第42-43页
        3.3.3 UV-C处理对总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第43页
        3.3.4 UV-C处理对鲜切紫甘蓝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3.3.5 UV-C处理对鲜切紫甘蓝花青素合成基因的影响第44-45页
    3.4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花青素酰基转移酶基因(BoSCPL)克隆第47-58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47-48页
        4.1.1 实验材料第47-48页
        4.1.2 实验试剂第48页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1页
        4.2.1 样品处理第48页
        4.2.2 BoSPLC基因克隆第48-49页
        4.2.3 PCR产物的检测与回收纯化第49-50页
        4.2.4 PCR产物的连接第50页
        4.2.5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50页
        4.2.6 重组子PCR检测第50-51页
        4.2.7 重组子测序第51页
        4.2.8 提取菌落质粒第51页
    4.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1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4.4.1 转录组测序结果第51-53页
        4.4.2 紫甘蓝总RNA电泳检测第53-54页
        4.4.3 PCR扩增BoSCPL基因第54页
        4.4.4 重组子菌落检测第54-55页
        4.4.5 序列测定与分析第55-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59页
    5.1 主要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致谢第67-69页
作者简介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叶中挥发性成分对映异构体研究
下一篇:农药助剂调控雾滴在典型作物上的蒸发、沉积及弹跳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