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2-25页
    1.1 樟树籽油概述第12页
    1.2 中链甘油三酯第12-16页
        1.2.1 MCT的来源及合成方法第13页
        1.2.2 MCT代谢特点第13-14页
        1.2.3 MCT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页
        1.2.4 MCT的应用第14-16页
    1.3 脂质体第16-22页
        1.3.1 脂质体的分类第16-17页
        1.3.2 脂质体的特点第17-18页
        1.3.3 脂质体的主要制备方法第18-19页
        1.3.4 脂质体冻干粉第19-20页
        1.3.5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第20-21页
        1.3.6 脂质体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21页
        1.3.7 脂质体的应用第21-22页
    1.4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第22-23页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3-25页
        1.5.1 课题来源第23页
        1.5.2 研究价值与意义第23页
        1.5.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体外研究方法建立第25-3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5-26页
        2.2.1 原料与试剂第25-26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9页
        2.3.1 樟树籽油脂质体及其原料脂肪酸成分分析第26-27页
        2.3.2 TAG质量与单一脂肪酸峰面积Ax关系第27页
        2.3.3 内标质量与峰面积比值及癸酸(月桂酸)百分比A_x%精密度考察第27页
        2.3.4 CCSO质量标准曲线的确定第27-28页
        2.3.5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与材料的选择第28-29页
        2.3.6 樟树籽油脂质体处理条件的选择第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8页
        2.4.1 CCSO、大豆卵磷脂脂肪酸成分分析第29-31页
        2.4.2 内标质量与峰面积比值及单一脂肪酸癸酸(月桂酸 百分比Ax%精密度考察第31-33页
        2.4.3 CCSO质量与癸酸、月桂酸峰面积标准曲线的确定第33-34页
        2.4.4 方法回收率实验第34页
        2.4.5 CCSO脂质体制备材料与工艺的选择第34-36页
        2.4.6 樟树籽油脂质体破乳方法及制备方法的选择第36-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优化第39-53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9-40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39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39-40页
    3.3 实验方法第40-43页
        3.3.1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第40页
        3.3.2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第40-4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3-52页
        3.4.1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对包封率的影响第43-48页
        3.4.2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第48-51页
        3.4.3 微射流处理对樟树籽油脂质体粒径分布影响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第53-64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4-55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54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54-55页
    4.3 实验方法第55-57页
        4.3.1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第55页
        4.3.2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复溶重建第55-56页
        4.3.3 樟树籽油脂质体冷冻干燥工艺考察第56页
        4.3.4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水化方式考察第56页
        4.3.5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冻干保护剂的考察第56-57页
        4.3.6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性质的考察第5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4.4.1 冷冻干燥工艺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的影响第57-58页
        4.4.2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水化方法的选择第58-59页
        4.4.3 冻干保护剂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的影响第59-61页
        4.4.4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前后粒径变化第61页
        4.4.5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DSC图第61-62页
        4.4.6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形态图第62-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樟树籽油脂质体的性质研究第64-72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4-65页
        5.2.1 原料与试剂第64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64-65页
    5.3 实验方法第65-67页
        5.3.1 樟树籽油脂质体性质的考察第65-67页
        5.3.2 模拟胃肠液释放实验第67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7-71页
        5.4.1 形态第67-68页
        5.4.2 包封率第68页
        5.4.3 粒径与分布第68-69页
        5.4.4 物理稳定性第69页
        5.4.5 化学稳定性第69-70页
        5.4.6 樟树籽油脂质体模拟胃肠液释放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1.1 樟树籽油脂质体分析方法研究第72页
        6.1.2 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第72页
        6.1.3 樟树籽油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的研究第72-73页
        6.1.4 樟树籽油脂质体性质的研究第73页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粗壮脉纹孢菌发酵豆渣生产低聚糖的研究
下一篇:微生物发酵和动态高压微射流对豆渣膳食纤维的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