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5页 |
1.2 研究范围 | 第25-2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2-83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教师认知研究 | 第32-38页 |
2.2.1 教师认知研究缘起与概念 | 第33-35页 |
2.2.2 二语教师认知研究范式及演变 | 第35-38页 |
2.3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 第38-55页 |
2.3.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梳理 | 第38-42页 |
2.3.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与内容 | 第42-48页 |
2.3.2.1 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 | 第42-44页 |
2.3.2.2 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 | 第44-48页 |
2.3.3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 第48-52页 |
2.3.3.1 过往经历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 | 第49页 |
2.3.3.2 环境因素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 | 第49-52页 |
2.3.4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演变 | 第52-55页 |
2.4 教师学习研究 | 第55-63页 |
2.4.1 教师学习研究理论模型 | 第55-60页 |
2.4.2 教师反思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建构 | 第60-62页 |
2.4.3 教师情境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建构 | 第62-63页 |
2.5 二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动态 | 第63-77页 |
2.5.1 二语/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动态 | 第64-68页 |
2.5.2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动态 | 第68-73页 |
2.5.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评述 | 第73-77页 |
2.6 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 第77-81页 |
2.6.1 社会文化理论 | 第77-79页 |
2.6.2 转化学习理论 | 第79-81页 |
2.7 研究概念框架 | 第81-8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范式、工具、理据 | 第83-107页 |
3.1 引言 | 第83页 |
3.2 研究方法选择与理据 | 第83-90页 |
3.2.1 研究范式的确定 | 第84-87页 |
3.2.2 个案研究的选择理据 | 第87-90页 |
3.3 研究场地与研究对象 | 第90-93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90-93页 |
3.3.2 研究者身份 | 第93页 |
3.4 资料收集 | 第93-99页 |
3.4.1 访谈 | 第94-97页 |
3.4.2 课堂观察 | 第97-99页 |
3.4.3 辅助性资料 | 第99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99-103页 |
3.6 信度效度 | 第103-105页 |
3.7 研究伦理 | 第105-10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孟老师: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 第107-130页 |
4.1 引言 | 第107页 |
4.2 孟老师学习与教学经历 | 第107-109页 |
4.3 本个案教学环境 | 第109-110页 |
4.4 孟老师的授课之道 | 第110-116页 |
4.4.1 在用中学融会贯通 | 第112-113页 |
4.4.2 纠正为先互动交流 | 第113-115页 |
4.4.3 话语运用转换有据 | 第115-116页 |
4.5 语言魅力需“用”与“悟” | 第116-119页 |
4.5.1 使用语言体验文化 | 第116-118页 |
4.5.2 启发学生感受意义 | 第118-119页 |
4.6 鼓励并理解学生 | 第119-122页 |
4.6.1 鼓励为主激发兴趣 | 第119-121页 |
4.6.2 理解差异提升能力 | 第121-122页 |
4.7 学习教学中认知自我 | 第122-124页 |
4.7.1 “园丁”自我意象 | 第122-123页 |
4.7.2 挖掘潜能不断学习 | 第123-124页 |
4.8 孟老师: 学习中积累教学专长 | 第124-128页 |
4.8.1 问题情境中调整教学情绪 | 第125-126页 |
4.8.2 与外部环境互动中学习 | 第126-12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高老师:博学于文,好古敏求 | 第130-148页 |
5.1 引言 | 第130页 |
5.2 高老师学习与教学经历 | 第130-132页 |
5.3 本个案教学环境 | 第132-133页 |
5.4 高老师的授课之道 | 第133-137页 |
5.4.1 逐层分析促使理解 | 第133-134页 |
5.4.2 引导学生自我纠正 | 第134-136页 |
5.4.3 话语表述通俗易懂 | 第136-137页 |
5.5 知识系统性与文化融入 | 第137-139页 |
5.5.1 强调基础系统学习 | 第137-138页 |
5.5.2 教学融入文化知识 | 第138-139页 |
5.6 关注并理解学生 | 第139-141页 |
5.6.1 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 第139-140页 |
5.6.2 理解学生文化背景 | 第140-141页 |
5.7 理想自我带来动力 | 第141-143页 |
5.7.1 “引导者”自我意象 | 第141-142页 |
5.7.2 寻找提升自我的动力 | 第142-143页 |
5.8 高老师:教研结合自成一体 | 第143-146页 |
5.8.1. 从“研”到“教”的重心转移 | 第143-145页 |
5.8.2 与教学环境的互动协商 | 第145-146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六章 苏老师:育人若水,润泽生命 | 第148-168页 |
6.1 引言 | 第148页 |
6.2 苏老师学习和教育经历 | 第148-150页 |
6.3 本个案教学环境 | 第150页 |
6.4 苏老师的授课之道 | 第150-156页 |
6.4.1 灵活处理强调自主 | 第151-153页 |
6.4.2 鼓励学生倡导自纠 | 第153-155页 |
6.4.3 通俗解释利于理解 | 第155-156页 |
6.5 学用结合体验文化 | 第156-158页 |
6.5.1 提倡用法强化基础 | 第156-157页 |
6.5.2 体验文化循序渐进 | 第157-158页 |
6.6 倾听学生声音 | 第158-161页 |
6.6.1 理解身份强化动机 | 第158-160页 |
6.6.2 聆听心声把握难点 | 第160-161页 |
6.7 知己而善于行 | 第161-164页 |
6.7.1 “合作者”自我意象 | 第162-163页 |
6.7.2 开展自我导向学习 | 第163-164页 |
6.8 苏老师:在“参与”中成长 | 第164-167页 |
6.8.1 “身份困境”后理性反思 | 第164-165页 |
6.8.2 “积极参与”中寻求出路 | 第165-167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168-205页 |
7.1 引言 | 第168-169页 |
7.2 基于个案数据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总体分析 | 第169-179页 |
7.2.1 学科教学知识:实现教学情景化 | 第169-172页 |
7.2.2 学科知识:融汇语言与文化 | 第172-174页 |
7.2.3 学生知识:理解学生多维化 | 第174-177页 |
7.2.4 自我知识:认识自我角色化 | 第177-179页 |
7.3 教师实践性知识特征分析 | 第179-183页 |
7.3.1 知识群落整合为实践性知识连贯体 | 第180-182页 |
7.3.2 知识群落融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182-183页 |
7.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过程 | 第183-194页 |
7.4.1 问题情境中反思提升 | 第184-188页 |
7.4.1.1 命题型知识转化促进实践性知识内化于心 | 第184-186页 |
7.4.1.2 教学情境触发事件推动实践性知识外化于行 | 第186-188页 |
7.4.2 与外部环境互动协商 | 第188-194页 |
7.4.2.1 与人际环境的互动 | 第189-190页 |
7.4.2.2 与实践共同体协商 | 第190-194页 |
7.5 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因素 | 第194-202页 |
7.5.1 教师自身的研学教 | 第195-196页 |
7.5.2 教师的职业能动性 | 第196-197页 |
7.5.3 学习者的文化差异 | 第197-199页 |
7.5.4 校院系的教研环境 | 第199-201页 |
7.5.5 社会环境传统文化 | 第201-20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02-20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05-216页 |
8.1 引言 | 第205页 |
8.2 主要发现 | 第205-210页 |
8.3 研究贡献 | 第210-211页 |
8.4 研究启示 | 第211-214页 |
8.5 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214-215页 |
8.6 结语 | 第215-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43页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第243-244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244-245页 |
附录3 课堂观察记录样表 | 第245-246页 |
附录4 资料编码样表 | 第246-247页 |
附录5 教师访谈转写稿节选 | 第247-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