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符号表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苯乳酸的功能性质 | 第13-16页 |
·苯乳酸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结构 | 第13页 |
·溶解度和稳定性 | 第13页 |
·苯乳酸的抑菌性能 | 第13-15页 |
·苯乳酸抑菌活性的发现 | 第13-14页 |
·抑菌谱 | 第14页 |
·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安全性 | 第15页 |
·苯乳酸的减毒作用 | 第15-16页 |
·苯乳酸的药理作用 | 第16页 |
·苯乳酸的应用 | 第16-19页 |
·苯乳酸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乳品工业 | 第17页 |
·焙烤工业 | 第17-18页 |
·苯乳酸在医药中的应用 | 第18页 |
·作为丹参素替代品,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 第18页 |
·作为带节育器出血的治疗药物 | 第18页 |
·用于合成降血糖制剂Englitazone | 第18页 |
·化妆品工业 | 第18-19页 |
·苯乳酸的制备 | 第19-25页 |
·苯乳酸在自然界的分布 | 第19页 |
·苯乳酸的化学合成 | 第19页 |
·苯乳酸的生物合成 | 第19-22页 |
·苯乳酸的产生菌 | 第19-20页 |
·乳酸菌合成苯乳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苯乳酸的生物合成途经 | 第21-22页 |
·苯乳酸合成涉及的酶类 | 第22-25页 |
·转氨反应 | 第22-24页 |
·还原反应 | 第24-25页 |
·苯乳酸的检测 | 第25页 |
·TLC(薄层层析)法 | 第25页 |
·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5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章 苯乳酸高产菌株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 | 第34-48页 |
·前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主要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菌种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初筛、复筛方法 | 第36页 |
·HPLC测定发酵液中的苯乳酸 | 第36页 |
·菌株形态观察 | 第36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6页 |
·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产苯乳酸的乳酸菌菌株分离、筛选结果 | 第36-40页 |
·菌种初筛 | 第37页 |
·菌种复筛 | 第37-39页 |
·产苯乳酸的乳酸菌菌株比较 | 第39-40页 |
·菌株B7在MRS培养基中合成苯乳酸的过程 | 第40-41页 |
·高产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41-45页 |
·菌株形态特征观察 | 第41-42页 |
·生理、生化实验 | 第42-43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三章 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机理研究 | 第48-66页 |
·前言 | 第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试剂 | 第48-49页 |
·菌种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页 |
·试验仪器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培养方法 | 第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苯丙氨酸浓度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50页 |
·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发酵过程 | 第50页 |
·辅酶磷酸吡哆醛对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0页 |
·氨基供体对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0页 |
·谷氨酸对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0页 |
·谷氨酸和柠檬酸的协同效应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0页 |
·苯丙酮酸代替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 | 第50页 |
·苯丙酮酸浓度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底物形式合成苯乳酸的效果 | 第51页 |
·乳杆菌利用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的时间过程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研究 | 第51-53页 |
·苯丙氨酸浓度对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1-52页 |
·Lactobacillus sp.SK007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过程 | 第52-53页 |
·苯丙氨酸转氨反应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方法 | 第53-59页 |
·影响苯丙氨酸转氨反应的因素 | 第53-55页 |
·通过促进转氨反应提高苯乳酸的产量 | 第55-59页 |
·乳杆菌利用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的研究 | 第59-63页 |
·苯丙酮酸对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59-61页 |
·底物浓度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61页 |
·底物存在形式对Lactobacillus sp.SK007产生苯乳酸的影响 | 第61-62页 |
·乳酸菌利用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的时间过程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四章 乳杆菌合成苯乳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6-84页 |
·前言 | 第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试剂 | 第66页 |
·菌种 | 第66-67页 |
·培养基 | 第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培养方法 | 第67页 |
·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68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8页 |
·发酵罐放大试验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82页 |
·碳源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69-70页 |
·氮源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70-71页 |
·吐温-80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71页 |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 第71-75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75-80页 |
·培养温度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75-76页 |
·pH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76-79页 |
·转速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79页 |
·接种量对Lactobacillus sp.SK007产生苯乳酸的影响 | 第79-80页 |
·发酵罐放大试验 | 第80-81页 |
·30L发酵罐放大试验 | 第80-81页 |
·300L发酵罐放大试验 | 第81页 |
·乳杆菌与其它微生物生物合成苯乳酸产量的比较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乳酸菌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以及辅酶再生的研究 | 第84-103页 |
·前言 | 第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84-85页 |
·试剂 | 第84-85页 |
·菌种 | 第85页 |
·培养基 | 第85页 |
·主要仪器 | 第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菌种活化、培养 | 第85页 |
·静息细胞的制备 | 第85页 |
·静息细胞转化方法 | 第85页 |
·检测方法 | 第85-86页 |
·苯乳酸合成后的分布 | 第86页 |
·底物浓度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86页 |
·细胞浓度对PLA合成的影响 | 第86页 |
·表面活性剂对PLA合成的影响 | 第86页 |
·缓冲液及pH对PLA合成的影响 | 第86页 |
·温度对PLA合成的影响 | 第86页 |
·转速对PLA合成的影响 | 第86页 |
·乳杆菌静息细胞重复利用实验 | 第86页 |
·重复利用细胞的粗酶液制备 | 第86-87页 |
·外加辅酶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87页 |
·辅助底物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87页 |
·葡萄糖对乳酸菌静息细胞重复利用及冷藏稳定性的影响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0页 |
·乳酸菌静息细胞转化产物及苯丙酮酸的代谢途径 | 第87-90页 |
·影响乳酸菌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因素 | 第90-93页 |
·培养时间对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90页 |
·苯丙酮酸浓度对乳杆菌静止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90-91页 |
·细胞浓度对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影响 | 第91页 |
·表面活性剂对Lactobacillus sp.SK007转化的影响 | 第91-92页 |
·转化液pH对苯乳酸生成的影响 | 第92页 |
·温度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92-93页 |
·辅酶再生对乳酸菌静息细胞催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93-100页 |
·静息细胞重复利用试验 | 第93-94页 |
·外加辅酶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 | 第94-96页 |
·构建基于辅助底物的辅酶再生体系 | 第96-98页 |
·以葡萄糖为辅助底物对静息细胞催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乳杆菌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103-125页 |
·前言 | 第10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6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103-104页 |
·试剂 | 第103-104页 |
·菌种及保藏方法 | 第10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过程 | 第104页 |
·分析方法 | 第104-105页 |
·酶的产生及收集 | 第105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105页 |
·硫酸铵沉淀 | 第105页 |
·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 第105页 |
·AKTA Explore 3000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 | 第105页 |
·SDS-PAGE电泳、RPC_(18)-HPLC鉴定酶的纯度 | 第105页 |
·乳酸脱氢酶分子量及亚基分子量测定 | 第105-106页 |
·纯酶的圆二色性(CD)测定 | 第106页 |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106页 |
·温度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6页 |
·pH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6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106页 |
·确定丙酮酸、PPA的K_m | 第106页 |
·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活力和其合成笨乳酸能力的测定 | 第10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20页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107-111页 |
·硫酸铵盐析 | 第107页 |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色谱 | 第107-108页 |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 | 第108页 |
·纯化结果 | 第108-111页 |
·酶的性质研究 | 第111-115页 |
·LDH分子量及亚基分子量的测定 | 第111-114页 |
·LDH的圆二色性 | 第114页 |
·LDH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114-115页 |
·LDH的酶学性质 | 第115-118页 |
·温度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pH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6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LDH对丙酮酸、PPA的Km | 第117-118页 |
·乳杆菌的LDH活力与其产苯乳酸能力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