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汉语委婉语习得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汉语委婉语的本体研究 | 第12-14页 |
(二)外国留学生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汉语委婉语概述 | 第16-23页 |
一、汉语委婉语的界定及功能 | 第16-20页 |
(一)汉语委婉语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汉语委婉语的功能 | 第17-20页 |
二、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 第20-23页 |
(一)语音委婉语 | 第20-21页 |
(二)词汇委婉语 | 第21页 |
(三)语法委婉语 | 第21页 |
(四)语用委婉语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外国留学生汉语委婉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23-34页 |
一、习得情况调查 | 第23-25页 |
(一)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三)调查过程 | 第25页 |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5-31页 |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5-29页 |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9-31页 |
三、习得情况分析 | 第31-34页 |
(一)习得途径分析 | 第31-32页 |
(二)习得特点分析 | 第32页 |
(三)习得难度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外国留学生汉语委婉语偏误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一、偏误表现 | 第34-36页 |
(一)语音委婉语的偏误表现 | 第34页 |
(二)词汇委婉语的偏误表现 | 第34-35页 |
(三)语法委婉语的偏误表现 | 第35-36页 |
(四)语用委婉语的偏误表现 | 第36页 |
二、偏误产生的主观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一)母语知识及自身文化干扰 | 第36-37页 |
(二)目的语泛化 | 第37页 |
(三)语言能力的限制 | 第37-38页 |
三、偏误产生的客观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一)语用教学的缺失 | 第38页 |
(二)文化教学的不足 | 第38-39页 |
(三)学习评价的缺失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委婉语教学策略 | 第40-47页 |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汉语委婉语教学 | 第40-43页 |
(一)讲解法 | 第40-41页 |
(二)文化导入法 | 第41-42页 |
(三)对比法 | 第42页 |
(四)辨析法 | 第42-43页 |
(五)情景练习法 | 第43页 |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委婉语教学 | 第43-45页 |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委婉语教学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不同形式的汉语委婉语多媒体教学 | 第44-45页 |
三、规范教材中有关汉语委婉语内容的编写 | 第45-47页 |
(一)委婉语内容的编写要立足于真实的汉语语境 | 第45页 |
(二)委婉语内容的编写要重视文化的差异 | 第45-46页 |
(三)委婉语内容的编写要能够与时俱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 | 第51-56页 |
附录二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