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目前国内外酱油生产现状 | 第11-14页 |
·酱油发酵工艺种类及特点 | 第11-12页 |
·提高酱油品质的方法 | 第12-14页 |
·酿造酱油中主要风味物质及营养保健功能 | 第14-17页 |
·主要风味物质及生成机理 | 第14-16页 |
·主要风味物质的营养保健功能 | 第16-17页 |
·诱变育种方法及原理 | 第17-18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18-20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8页 |
·材料 | 第22-26页 |
·酱醪培养基 | 第22页 |
·菌种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23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 第24-26页 |
·方法 | 第26-38页 |
·IFF1274的基础性研究 | 第26-27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27-28页 |
·基因组重排菌株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28页 |
·H3-8与IFF1274的比较 | 第28-30页 |
·在酱醪汁中生长状况的初步研究 | 第30-33页 |
·H3-8添加量的确定 | 第33-35页 |
·H3-8与酱油发酵酵母在酱醪中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 第35-36页 |
·H3-8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 第36-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73页 |
·IFF1274的基础性研究 | 第38-42页 |
·IFF1274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8页 |
·IFF1274耐酸及耐盐度测定 | 第38-39页 |
·IFF1274产风味物质的测定 | 第39-42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42-45页 |
·IFF1274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及致死率 | 第42-43页 |
·IFF1274紫外(UV)诱变及致死率 | 第43页 |
·原生质体形成条件的确定 | 第43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43-44页 |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获得菌株的筛选 | 第44页 |
·基因组重排菌株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44-45页 |
·H3-8的基本性状 | 第45-49页 |
·形态变化 | 第45-46页 |
·DNA含量变化 | 第46页 |
·在10% YPDN培养基中生长状况 | 第46页 |
·在高浓度含盐培养基中细胞膜的变化 | 第46-47页 |
·抗性变化 | 第47-48页 |
·在含18%氯化钠的YPDN培养基中的产风味物质分析 | 第48-49页 |
·H3°在酱醪汁发酵的初步研究 | 第49-53页 |
·总菌数的测定 | 第49-50页 |
·pH的变化 | 第50页 |
·总酸的变化 | 第50-51页 |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第51页 |
·氨基态氮 | 第51页 |
·总氮 | 第51-52页 |
·H3-8在酱醪中的气相分析 | 第52-53页 |
·H3-8添加量的确定 | 第53-58页 |
·不同添加量的pH的变化 | 第53-54页 |
·不同添加量的总酸变化 | 第54页 |
·不同添加量的还原糖含量变化 | 第54-55页 |
·不同添加量的氨基态氮变化 | 第55-56页 |
·不同添加量的乙醇含量变化 | 第56页 |
·不同添加量的H3-8在酱醪中的产香分析 | 第56-58页 |
·H3-8与酱油发酵酵母在酱醪中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 第58-68页 |
·H3-8与T酵母的相互作用 | 第58-63页 |
·H3-8与S酵母的相互作用 | 第63-68页 |
·H3-8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 第68-73页 |
·还原糖的变化 | 第68页 |
·pH的变化 | 第68-69页 |
·总酸的变化 | 第69页 |
·氨基态氮的变化 | 第69-70页 |
·NaCl含量的变化 | 第70页 |
·乙醇的变化 | 第70-71页 |
·酱油香气成分的变化 | 第71-73页 |
4 结论 | 第73-75页 |
·IFF1274的基础性研究 | 第73页 |
·基因组重排改造IFF1274 | 第73页 |
·H3-8在高盐稀态酱醪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73页 |
·H3-8在高盐稀态酱醪中添加量的初步研究 | 第73页 |
·H3-8在高盐稀态酱醪中与酱油酵母S、T关系的初步研究 | 第73-74页 |
·H3-8在高盐稀态酱油发酵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74-75页 |
5 展望 | 第75-7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8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