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用汉语课本》助读系统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9-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助读系统研究的意义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助读系统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教材系统 | 第13页 |
二、教材的助读系统 | 第13-14页 |
三、教材助读系统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新实用汉语课本》介绍 | 第14-17页 |
一、《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编写背景 | 第14-15页 |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编写体例 | 第15-16页 |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助读系统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新实用汉语课本》助读系统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图像类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二、提示类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三、注释类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四、目标类研究意义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新实用汉语课本》助读系统研究 | 第19-44页 |
第一节 教材的图像分析 | 第19-35页 |
一、插图基本情况分析 | 第19-26页 |
二、插图的呈现方式 | 第26-29页 |
三、插图的物理特征 | 第29-30页 |
四、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 第30-35页 |
五、“图像类”的问题分析 | 第35页 |
第二节 教材提示分析 | 第35-38页 |
一、提示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二、提示语言和表述情况 | 第36-38页 |
三、提示类”的问题分析 | 第38页 |
第三节 教材的注释分析 | 第38-42页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第38页 |
二、语音注释分析 | 第38-39页 |
三、生词注释分析 | 第39-40页 |
四、句子注释分析 | 第40-41页 |
五、“注释类”的问题分析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目标类”编写分析 | 第42-43页 |
一、语法重难点 | 第42页 |
二、场景重难点 | 第42-43页 |
三、修辞重难点 | 第43页 |
四、“目标类”的问题分析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对对外汉语助读系统编写和使用的建议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对对外汉语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 | 第44-46页 |
一、编写原则 | 第44-45页 |
二、编写内容 | 第45-46页 |
三、编写形式 | 第46页 |
第二节 对对外汉语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 | 第46-51页 |
一、对教师使用的建议 | 第46-48页 |
二、对学生使用的建议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文献参考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