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蜂花粉超声—高剪切联用破壁效果及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花粉概述 | 第11-14页 |
1.1.1 花粉简史 | 第11页 |
1.1.2 花粉的营养成分 | 第11-12页 |
1.1.3 花粉的功能活性 | 第12-14页 |
1.2 花粉的消化吸收 | 第14-17页 |
1.2.1 花粉粒消化率 | 第14-17页 |
1.2.2 花粉中营养成分消化率 | 第17页 |
1.3 花粉破壁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1 花粉壁的结构及特点 | 第18页 |
1.3.2 破壁方法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超声-高剪切联用法破壁五种蜂花粉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0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3.1 蜂花粉的破壁处理 | 第20-21页 |
2.3.2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1页 |
2.3.3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2.4.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1-26页 |
2.4.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6-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五种蜂花粉氨基酸分布及破壁前后氨基酸变化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3.1 蜂花粉的破壁处理 | 第31页 |
3.3.2 氨基酸分布分析 | 第31-32页 |
3.3.3 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3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3.4.1 氨基酸分布分析 | 第32-39页 |
3.4.2 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五种蜂花粉破壁前后脂肪酸变化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2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3.1 蜂花粉的破壁处理 | 第42页 |
4.3.2 GC-MS试样制备 | 第42页 |
4.3.3 GC-MS分析 | 第42-4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4.4.1 三十七种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的分离 | 第43-46页 |
4.4.2 蜂花粉中脂肪酸定性定量分析 | 第46-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五种蜂花粉破壁前后其他营养成分变化 | 第54-59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4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4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3.1 蜂花粉的破壁处理 | 第54页 |
5.3.2 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54页 |
5.3.3 粗脂肪含量分析 | 第54-55页 |
5.3.4 还原糖含量分析 | 第55页 |
5.3.5 β-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55页 |
5.3.6 钙铁锌硒含量分析 | 第5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5.4.1 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57页 |
5.4.2 粗脂肪含量分析 | 第57页 |
5.4.3 还原糖含量分析 | 第57页 |
5.4.4 β-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57页 |
5.4.5 钙铁锌硒含量分析 | 第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