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 花色苷简介 | 第13-17页 |
1.1 花色苷的结构 | 第13-15页 |
1.2 花色苷的稳定性 | 第15-16页 |
1.3 花色苷的生理学功能 | 第16-17页 |
2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1 结构鉴定 | 第18页 |
2.2 稳定性 | 第18-19页 |
2.3 生理学功能 | 第19-20页 |
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3.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3.2.1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结构鉴定 | 第21页 |
3.2.2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稳定性 | 第21页 |
3.2.3 黑胡萝卜花色苷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1页 |
3.2.4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研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黑胡萝卜花色苷结构鉴定及半制备 | 第22-36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1.1.3 主要设备 | 第2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1.2.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1.2.2 黑胡萝卜色素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1.2.3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颜色反应 | 第24页 |
1.2.3.1 醋酸铅反应 | 第24页 |
1.2.3.2 氯化铁反应 | 第24页 |
1.2.4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1.2.5 黑胡萝卜花色苷液质联用分析 | 第25页 |
1.2.6 黑胡萝卜花色苷半制备色谱分析 | 第25页 |
1.2.7 黑胡萝卜花色苷半制备样品纯度鉴定 | 第2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5-34页 |
2.1 黑胡萝卜色素粉末花色苷含量 | 第25-26页 |
2.2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颜色反应 | 第26页 |
2.2.1 醋酸铅反应 | 第26页 |
2.2.2 氯化铁反应 | 第26页 |
2.3 黑胡萝卜花色苷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信息 | 第26-27页 |
2.3.1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紫外可见光谱 | 第26-27页 |
2.3.2 氯化铝反应 | 第27页 |
2.4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液质联用分析 | 第27-31页 |
2.5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半制备液相色谱分析 | 第31-32页 |
2.6 黑胡萝卜花色苷半制备样品纯度鉴定 | 第32-34页 |
3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稳定性研究 | 第36-51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1.1.3 主要设备 | 第37-3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1.2.1 水解平衡常数的确定 | 第38页 |
1.2.2 p H对黑胡萝卜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 第38页 |
1.2.3 p H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页 |
1.2.4 温度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页 |
1.2.5 过氧化氢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页 |
1.2.6 抗坏血酸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1.2.7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 第39页 |
1.2.8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花色苷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9-50页 |
2.1 水解平衡常数的确定 | 第39-41页 |
2.2 p H对黑胡萝卜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p H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 温度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 过氧化氢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页 |
2.6 抗坏血酸对黑胡萝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2.7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 第46-48页 |
2.8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花色苷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3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黑胡萝卜花色苷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51-75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1-52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1.1.3 主要设备 | 第5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1.2.1 荧光猝灭 | 第52页 |
1.2.2 同步荧光光谱法 | 第52-53页 |
1.2.3 三维荧光光谱 | 第53页 |
1.2.4 圆二色谱 | 第53页 |
1.2.5 微量热泳动法 | 第53-54页 |
1.2.6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花色苷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54-5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5-74页 |
2.1 牛血清蛋白的荧光猝灭研究 | 第55-62页 |
2.1.1 牛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机制 | 第56-57页 |
2.1.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57-59页 |
2.1.3 热力学结合力类型分析 | 第59-60页 |
2.1.4 结合距离分析 | 第60-62页 |
2.2 牛血清蛋白的构象变化研究 | 第62-66页 |
2.2.1 同步荧光光谱 | 第62-63页 |
2.2.2 三维荧光光谱 | 第63-64页 |
2.2.3 圆二色谱 | 第64-66页 |
2.3 微量热泳动法 | 第66-67页 |
2.4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花色苷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7-74页 |
2.4.1 金属离子对牛血清蛋白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7-68页 |
2.4.2 金属离子对黑胡萝卜色素和C3GXGF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8-74页 |
3 结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 | 第75-82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5-76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75-76页 |
1.1.3 主要设备 | 第7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1.2.1 黑胡萝卜花色苷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 | 第76-77页 |
1.2.2 黑胡萝卜花色苷总还原力 | 第77页 |
1.2.3 黑胡萝卜花色苷对ABTS自由基清除力 | 第77页 |
1.2.4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铁还原力 | 第77-7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2.1 黑胡萝卜花色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力 | 第78页 |
2.2 黑胡萝卜花色苷总还原力 | 第78-79页 |
2.3 黑胡萝卜花色苷对ABTS自由基清除力 | 第79-80页 |
2.4 黑胡萝卜花色苷的铁还原力 | 第80-81页 |
3 结论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