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感染梭状芽胞杆菌途径的比较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引言第11-23页
    1.1 婴儿配方粉安全事件概述第11页
    1.2 引起婴儿配方粉安全问题常见病原微生物第11-14页
        1.2.1 阪崎肠杆菌第11-12页
        1.2.2 蜡样芽胞杆菌第12页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第12-13页
        1.2.4 肉毒梭菌第13-14页
        1.2.5 生胞梭菌第14页
    1.3 婴儿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第14-18页
        1.3.1 传统检测技术第15页
        1.3.2 现代检测技术第15-18页
    1.4 母乳中抑菌成分的研究与发展现状第18-21页
        1.4.1 乳铁蛋白第19页
        1.4.2 免疫球蛋白第19-20页
        1.4.3 溶菌酶第20页
        1.4.4 其他抗菌性蛋白第20-21页
    1.5 新型婴儿配方粉的发展趋势第21页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第21-23页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2.1 试验材料第23-24页
        2.1.1 主要材料与设备第23-24页
        2.1.2 培养基及试剂第24页
        2.1.3 标准菌株第24页
    2.2 样品采集第24-27页
        2.2.1 市售婴儿配方粉的采集第25-26页
        2.2.2 0-1岁婴儿粪便及婴儿日常食用配方粉的采集第26-27页
    2.3 试验方法第27-33页
        2.3.1 样品制备第27页
        2.3.2 增菌培养第27页
        2.3.3 分离纯培养物第27页
        2.3.4 革兰氏染色镜检第27-28页
        2.3.5 生化试验第28-29页
        2.3.6 16S rRNA PCR克隆测序第29-31页
        2.3.7 PCR产物克隆第31-33页
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3-42页
    3.1 采样情况第33页
    3.2 分离结果第33-34页
    3.3 分离菌株鉴定结果第34-39页
        3.3.1 生化鉴定结果第34-37页
        3.3.2 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结果第37页
        3.3.3 综合鉴定结果第37-39页
    3.4 样品中梭菌污染与分布第39-42页
        3.4.1 母乳、人工喂养梭菌污染分析第39-40页
        3.4.2 鉴定菌种分析第40-42页
4 结论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1页
附录第51-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枣酒发酵过程中甲醇变化规律及控制研究
下一篇:酚酸辅色及微胶囊化对红肉苹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