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依据及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一) 研究依据 | 第10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三、关于“中级”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 各类大纲及标准对“中级”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不同学者对“中级”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 各教材对“中级”的界定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二) 描写分析法 | 第13-14页 |
(三) 数据统计法 | 第14页 |
(四)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五)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五、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一) 综合教材编写 | 第14-15页 |
(二) 教材介绍与评估 | 第15-16页 |
(三) 练习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级综合教材练习编写目的与原则 | 第17-27页 |
一、中级综合教材练习编写目的与原则 | 第17-20页 |
(一) 中级综合教材练习编写目的 | 第17-18页 |
(二) 中级综合教材练习编写原则 | 第18-20页 |
二、三套综合教材练习编写目的、编写原则分析 | 第20-23页 |
(一) 《发展汉语》练习编写目的与原则 | 第20-21页 |
(二) 《魅力汉语》练习编写目的与原则 | 第21-22页 |
(三) 《体验汉语》编写目的与原则 | 第22-23页 |
三、中级综合教材练习编写目的及原则的建议 | 第23-27页 |
(一) 坚持“以功能为纲,结构伏于暗线,文化因素渗透其中”的编写原则 | 第23-24页 |
(二) 中级综合教材练习要突出针对性、趣味性、交际性 | 第24-25页 |
(三) 扩大词汇量、突出语段语篇学习,实现言语知识与言语技能综合训练有机结合 | 第25-26页 |
(四) 在练习体系方面,应该区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级综合教材练习考察分析 | 第27-82页 |
一、汉语学习者对教材练习使用和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 第27-33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二)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7-28页 |
(三) 统计软件说明 | 第28页 |
(四) 问卷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二、三部教材练习题量对比分析 | 第33-42页 |
(一) 练习题量统计标准 | 第34页 |
(二) 练习题量对比分析 | 第34-41页 |
(三) 中级综合练习题量的建议 | 第41-42页 |
三、三部教材练习题型对比分析 | 第42-61页 |
(一) 练习题型统计标准 | 第42页 |
(二) 三部教材练习题型统计分析 | 第42-46页 |
(三) 对三部教材练习题型的具体分析 | 第46-59页 |
(四) 中级综合教材练习题型的建议 | 第59-61页 |
四、三部教材练习内容对比分析 | 第61-71页 |
(一) 练习内容对比分析 | 第61-70页 |
(二) 中级综合练习内容的编写建议 | 第70-71页 |
五、三部教材言语技能练习对比分析 | 第71-82页 |
(一) 各项言语技能练习对比分析 | 第72-79页 |
(二) 言语技能练习的编写建议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注释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