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12页 |
·对外汉语语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对外汉语文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育与审美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6-20页 |
·语言本质属性的要求 | 第16-17页 |
·人类审美选择的体现 | 第17页 |
·语言学习的阶段 | 第17-18页 |
·语言美感规律的使然 | 第18-19页 |
·中高阶学习者的需求 | 第19页 |
·汉语传播者的使命 | 第19-20页 |
·学科建设的需要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语言与美 | 第22-35页 |
·语言与言语 | 第22-23页 |
·口语与书面语 | 第23页 |
·美的本质 | 第23-25页 |
·审美价值 | 第25页 |
·审美与语言审美 | 第25-29页 |
·审美 | 第26-27页 |
·语言审美 | 第27-29页 |
·语言美 | 第29-35页 |
·语言美的两个维度 | 第29-31页 |
·语言美的三个层次 | 第31-32页 |
·语言美的四个价值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汉语之美 | 第35-45页 |
·形式美 | 第35-40页 |
·汉语的音乐美 | 第35-38页 |
·汉字的形象美 | 第38-40页 |
·内容美 | 第40-45页 |
·汉语的简约美 | 第40-41页 |
·汉语的含蓄美 | 第41-42页 |
·汉语的意境美 | 第42-44页 |
·汉语的人文美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审美教育与审美教学 | 第45-52页 |
·审美教育的定义 | 第45-46页 |
·第一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 | 第46-47页 |
·第二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 | 第47-48页 |
·第一语言审美教育和第二语言审美教育的区别 | 第48-49页 |
·英语审美教育与对外汉语审美教学的区别 | 第49-50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与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区别 | 第50-51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与对外汉语文学欣赏的区别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 | 第52-60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 第52-53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审美的过程 | 第53-55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 | 第55-60页 |
·“对外汉语”的定义和对象 | 第55页 |
·“习得”和“学习” | 第55-56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的教学对象 | 第56-58页 |
·“中高阶对外汉语”的定义 | 第56页 |
·中高阶学习者的水平要求 | 第56-57页 |
·为什么选择中高阶汉语水平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审美教学对象 | 第57-58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的教学目标 | 第58页 |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的教学特点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方法 | 第60-67页 |
·汉字审美教学 | 第60-61页 |
·语音审美教学 | 第61-63页 |
·文化审美教学 | 第63-64页 |
·意境审美教学 | 第64-65页 |
·其它审美教学 | 第65-67页 |
第七章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案例分析 | 第67-73页 |
·教学背景 | 第67页 |
·课文简介 | 第67页 |
·教学对象与教学时间 | 第67-68页 |
·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 | 第68页 |
·教学目标 | 第68页 |
·教学过程 | 第68-72页 |
·案例分析 | 第72-73页 |
第八章 对外汉语审美教学效果评估 | 第73-77页 |
·评估设计 | 第73页 |
·课堂观察 | 第73-74页 |
·调查问卷 | 第74-77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