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兼语句式习得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缘由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汉语兼语句式本体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语句式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语料来源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语料来源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泰国学生兼语句式习得顺序谈论 | 第20-32页 |
·问卷调查 | 第20-21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0页 |
·具体考察项目 | 第20页 |
·问卷评分标准 | 第20-21页 |
·调查问卷对象 | 第21页 |
·调查时间 | 第21页 |
·兼语句式习得的总体考察与分析 | 第21-32页 |
·调查问卷结果总体统计 | 第21-25页 |
·对问卷中两种题型测试结果的分别统计分析 | 第25-29页 |
·兼语句式习得难度排序讨论 | 第29-32页 |
3. 各类兼语句式习得的具体考察与分析 | 第32-58页 |
·致使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32-37页 |
·“叫”、“使”、“让”的正确使用频率 | 第32-33页 |
·致使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33-34页 |
·致使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34-36页 |
·致使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36-37页 |
·请求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37-40页 |
·请求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37-38页 |
·请求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38-39页 |
·请求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39-40页 |
·派遣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40-42页 |
·派遣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40-41页 |
·派遣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41页 |
·派遣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41-42页 |
·催逼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42-45页 |
·催逼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42-43页 |
·催逼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43-44页 |
·催逼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44-45页 |
·劝阻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45-48页 |
·劝阻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45-46页 |
·劝阻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46-47页 |
·劝阻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47-48页 |
·培养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48-50页 |
·培养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48-49页 |
·培养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49页 |
·培养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49-50页 |
·爱恨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50-53页 |
·爱恨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50-51页 |
·爱恨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51-52页 |
·爱恨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52-53页 |
·选定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53-55页 |
·选定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53-54页 |
·选定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54页 |
·选定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54-55页 |
·有无类兼语句式的习得考察 | 第55-58页 |
·有无类兼语句式的使用正确率 | 第55-56页 |
·有无类兼语句式的偏误类型 | 第56-57页 |
·有无类兼语句式不同偏误类型的比例 | 第57-58页 |
4. 本研究对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58-63页 |
·对兼语句式教学的建议 | 第58-61页 |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61-63页 |
5. 结语 | 第63-65页 |
·本研究的发现 | 第63-64页 |
·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