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理由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文章框架 | 第9-10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0页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6.1 本体研究 | 第10-13页 |
1.6.2 习得和偏误研究 | 第13-14页 |
1.6.3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刚”、“刚刚”和“刚才”的辨析 | 第16-20页 |
2.1 主客观视角差异 | 第16页 |
2.2 句法功能差异 | 第16-20页 |
2.2.1 充当句法成分的差异 | 第16-17页 |
2.2.2 搭配能力的差异 | 第17-19页 |
2.2.3 成句能力的差异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情况问卷调查 | 第20-27页 |
3.1 研究策略 | 第20页 |
3.2 调查设计 | 第20-22页 |
3.2.1 调查目的 | 第20页 |
3.2.2 调查范围 | 第20-21页 |
3.2.3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3.2.4 问卷设计 | 第21-22页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2-27页 |
3.3.1 整体偏误情况 | 第22-23页 |
3.3.2 四种偏误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3.3.3 分阶段偏误情况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分析 | 第27-43页 |
4.1 “刚”的偏误 | 第29-35页 |
4.1.1 遗漏 | 第29-31页 |
4.1.2 误代 | 第31-33页 |
4.1.3 错序 | 第33-34页 |
4.1.4 误加 | 第34-35页 |
4.2 “刚刚”的偏误 | 第35-40页 |
4.2.1 遗漏 | 第35页 |
4.2.2 误代 | 第35-38页 |
4.2.3 错序 | 第38-40页 |
4.2.4 误加 | 第40页 |
4.3 “刚才”的偏误 | 第40-43页 |
4.3.1 遗漏 | 第40页 |
4.3.2 误代 | 第40-41页 |
4.3.3 错序 | 第41页 |
4.3.4 误加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偏误原因 | 第43-51页 |
5.1 母语负迁移 | 第43-44页 |
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44-45页 |
5.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学习环境的影响 | 第46-51页 |
5.4.1 教材因素的影响 | 第46-49页 |
5.4.2 教学因素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对“刚”、“刚刚”和“刚才”的教学建议 | 第51-55页 |
6.1 按照难度分级教学 | 第51页 |
6.2 加强词语对比教学 | 第51-54页 |
6.2.1 语义方面的对比教学 | 第52页 |
6.2.2 句法方面的对比教学 | 第52-53页 |
6.2.3 语用方面的对比教学 | 第53-54页 |
6.3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