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酸奶 | 第15-18页 |
1.1.1 概念及功能 | 第15-16页 |
1.1.2 酸奶测量指标简介 | 第16页 |
1.1.3 酸奶凝乳的物理化学机理 | 第16-17页 |
1.1.4 抗氧化活性 | 第17-18页 |
1.1.5 酸奶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 酸奶风味物质 | 第18页 |
1.3 越橘提取物(25.5%的花青素)、茶多糖和茶多酚、榴莲的功能 | 第18-19页 |
1.4 课题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2 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功能型酸奶的理化特性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材料 | 第21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3.1 酸奶的pH和酸度 | 第23-25页 |
2.3.2 酸奶的持水力 | 第25-28页 |
2.3.3 酸奶的硬度 | 第28-31页 |
2.4 结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功能型酸奶的流变特性 | 第33-5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1 试剂 | 第33页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3页 |
3.2.3 方法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3.3.1 酸奶的表观粘度 | 第34-40页 |
3.3.2 酸奶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及Tan δ值 | 第4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功能型酸奶的抗氧化特性 | 第52-5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4.2.1 试剂 | 第52页 |
4.2.2 仪器及设备 | 第52-53页 |
4.2.3 方法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4.3.1 DPPH特性 | 第53页 |
4.3.2 越橘提取物酸奶的抗氧化特性 | 第53-54页 |
4.3.3 茶多糖和茶多酚酸奶的抗氧化特性 | 第54-55页 |
4.3.4 榴莲酸奶的抗氧化特性 | 第55页 |
4.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功能型酸奶的微观结构 | 第56-62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5.2.1 试剂 | 第56页 |
5.2.2 仪器及设备 | 第56-57页 |
5.2.3 方法 | 第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5.3.1 越橘提取物的微观结构 | 第57-58页 |
5.3.2 茶多糖酸奶的微观结构 | 第58-59页 |
5.3.3 茶多酚酸奶的微观结构 | 第59-60页 |
5.3.4 榴莲提取液酸奶的微观结构 | 第60-61页 |
5.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创新点 | 第63页 |
6.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及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