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大麦中的微生物菌群 | 第10-11页 |
1.1.1 微生物对大麦麦芽质量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2 大麦中的细菌两种菌群 | 第11页 |
1.2 大麦的主要酶类 | 第11-14页 |
1.2.1 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 第12页 |
1.2.2 纤维素酶 | 第12-13页 |
1.2.3 蛋白酶 | 第13页 |
1.2.4 植酸酶 | 第13页 |
1.2.5 β-葡聚糖酶 | 第13-14页 |
1.3 大麦中的蛋白质 | 第14-15页 |
1.3.1 清蛋白 | 第14页 |
1.3.2 球蛋白 | 第14-15页 |
1.3.3 醇溶蛋白 | 第15页 |
1.3.4 谷蛋白 | 第15页 |
1.4 大麦的有机酸 | 第15-16页 |
1.5 麦芽各项指标 | 第16-17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细菌两种菌群对大麦萌发过程的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 第18-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3 实验药品 | 第19-2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4.1 菌群的抑制 | 第20页 |
2.4.2 制麦工艺 | 第20页 |
2.4.3 酶液制备 | 第20页 |
2.4.4 α-淀粉酶的测定 | 第20-21页 |
2.4.5 β-淀粉酶的测定 | 第21页 |
2.4.6 蛋白酶的测定 | 第21页 |
2.4.7 纤维素酶的测定 | 第21-22页 |
2.4.8 β-葡聚糖酶的测定 | 第22页 |
2.4.9 植酸酶的测定 | 第22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5.1 两种菌群对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5.2 两种菌群对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2.5.3 两种菌群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2.5.4 两种菌群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2.5.5 两种菌群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6 两种菌群对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细菌两种菌群对大麦萌发过程的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30-3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3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4.1 菌群的抑制 | 第31页 |
3.4.2 制麦工艺 | 第31页 |
3.4.3 有机酸的测定 | 第31-32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5.1 有机酸液相图谱 | 第32-33页 |
3.5.2 两种菌群对苹果酸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3 两种菌群对柠檬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4 两种菌群对琥珀酸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5 两种菌群对乳酸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细菌两种菌群对大麦萌发过程的组分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8-4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4.3 实验药品 | 第39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4.1 菌群的抑制 | 第39页 |
4.4.2 制麦工艺 | 第39页 |
4.4.3 组分蛋白的提取 | 第39-40页 |
4.4.4 组分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4.5.1 Bradford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4.5.2 两种菌群对水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3 两种菌群对盐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4 两种菌群对醇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5 两种菌群对碱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细菌两种菌群对麦芽与麦汁质量的影响 | 第46-5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5.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5.3 实验药品 | 第47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5.4.1 成品麦芽的制备 | 第47-48页 |
5.4.2 协定麦汁的制备 | 第48页 |
5.4.3 麦芽与麦汁指标的测定 | 第48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