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实验对象 | 第14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2 声母偏误 | 第16-25页 |
2.1 偏误形式 | 第16-19页 |
2.1.1 1号被试者 | 第16-17页 |
2.1.2 3号被试者 | 第17页 |
2.1.3 4号被试者 | 第17-18页 |
2.1.4 5号被试者 | 第18-19页 |
2.2 偏误总结 | 第19-20页 |
2.3 偏误原因 | 第20-22页 |
2.3.1 母语负迁移 | 第21-22页 |
2.3.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 第22页 |
2.4 教学对策 | 第22-25页 |
2.4.1 对声母b的教学对策 | 第23页 |
2.4.2 对声母d、t的教学对策 | 第23页 |
2.4.3 对送气音声母与不送气音声母的教学对策 | 第23-24页 |
2.4.4 对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声母的教学对策 | 第24页 |
2.4.5 对声母r的教学对策 | 第24-25页 |
3 韵母偏误 | 第25-35页 |
3.1 偏误形式 | 第25-29页 |
3.1.1 1号被试者 | 第25-26页 |
3.1.2 2号被试者 | 第26页 |
3.1.3 3号被试者 | 第26-27页 |
3.1.4 4号被试者 | 第27页 |
3.1.5 5号被试者 | 第27-29页 |
3.2 偏误总结 | 第29-30页 |
3.3 偏误原因 | 第30-32页 |
3.3.1 母语负迁移 | 第30-31页 |
3.3.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 第31-32页 |
3.3.3 《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 | 第32页 |
3.4 教学对策 | 第32-35页 |
3.4.1 针对单韵母e的教学 | 第32-33页 |
3.4.2 针对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教学对策 | 第33页 |
3.4.3 针对复韵母的教学对策 | 第33-34页 |
3.4.4 针对u和u的教学对策 | 第34-35页 |
4 声调偏误 | 第35-61页 |
4.1 声调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4.2 偏误形式 | 第38-56页 |
4.2.1 1号被试者 | 第38-42页 |
4.2.2 2号被试者 | 第42-45页 |
4.2.3 3号被试者 | 第45-49页 |
4.2.4 4号被试者 | 第49-52页 |
4.2.5 5号被试者 | 第52-56页 |
4.3 偏误总结 | 第56页 |
4.4 偏误原因 | 第56-59页 |
4.4.1 母语负迁移 | 第56-57页 |
4.4.2 留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 第57-59页 |
4.5 教学对策 | 第59-61页 |
5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