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糟类物质及其研究与综合利用现状 | 第13-18页 |
1.1 黄酒糟在食品加工业中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红曲酒糟及其主要营养、功能成分 | 第14-16页 |
1.3 酒糟抗氧化性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酒糟抑菌、抗菌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固体调味粉的开发现状 | 第18页 |
3 干燥与超微粉碎技术在固体调味粉开发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3.1 热风干燥技术 | 第19页 |
3.2 热泵干燥技术 | 第19-20页 |
3.3 真空干燥技术 | 第20页 |
3.4 超微粉碎技术 | 第20-21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5.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红糟主要营养、功能成分与理化加工特性研究 | 第2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1.3 红糟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1.4 红糟中主要功能成分含量与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1.5 红糟色差测定 | 第29-30页 |
1.6 不同加工方式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0页 |
1.7 不同pH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0页 |
1.8 不同光照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0页 |
1.9 添加剂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0页 |
1.10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1 红糟主要营养与功能成分分析 | 第31页 |
2.2 不同加工方式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 不同pH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不同光照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4-36页 |
2.5 添加剂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红糟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 第3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1.3 红糟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41-44页 |
1.4 红糟上清液抑菌活性研究 | 第44-45页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2.1 红糟上清液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 | 第45-49页 |
2.2 红糟上清液抑菌活性研究 | 第49-5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0-53页 |
3.1 讨论 | 第50-51页 |
3.2 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红糟风味粉关键加工工艺研究 | 第53-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54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54-57页 |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57-58页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2.1 红糟适宜蛋白酶的筛选 | 第58-59页 |
2.2 酶使用量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 酶解温度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2.4 酶解时间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2.5 料液比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2.6 酶解液pH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2.7 红糟水解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64-66页 |
2.8 红糟风味粉适宜干燥工艺的确定 | 第66-67页 |
2.9 粉碎程度对红糟风味粉水溶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3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