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数字全息的理论发展 | 第15页 |
1.2.2 数字全息干涉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3 数字全息中的相位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数字全息基本原理 | 第24-44页 |
2.1 标量衍射理论 | 第24-29页 |
2.1.1 衍射的角谱理论 | 第24-26页 |
2.1.2 基尔霍夫公式及瑞利-索末菲公式 | 第26-27页 |
2.1.3 菲涅尔衍射积分 | 第27-29页 |
2.2 光全息术的基本原理 | 第29-34页 |
2.2.1 全息图的记录 | 第29-30页 |
2.2.2 物光波的重建 | 第30-31页 |
2.2.3 同轴全息图 | 第31-33页 |
2.2.4 离轴全息图 | 第33-34页 |
2.3 数字全息的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2.3.1 数字全息的记录 | 第34-35页 |
2.3.2 数字全息物光场的数值再现 | 第35-36页 |
2.4 几种常用的数字全息方法 | 第36-41页 |
2.4.1 菲涅尔数字全息方法 | 第36-39页 |
2.4.2 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法 | 第39-40页 |
2.4.3 像面数字全息方法 | 第40-41页 |
2.5 数字全息干涉法的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最小二乘、迭代及相位梯度校正的相位解包裹算法研究 | 第44-80页 |
3.1 相位解包裹基础 | 第44-45页 |
3.2 几种经典的相位解包裹算法 | 第45-50页 |
3.2.1 Goldstein枝切算法 | 第45-47页 |
3.2.2 质量图导引路径积分算法 | 第47-48页 |
3.2.3 Flynn最小不连续算法 | 第48-49页 |
3.2.4 最小L~p范数算法 | 第49-50页 |
3.3 针对高散斑噪声相位图的解包裹算法研究 | 第50-70页 |
3.3.1 改进的最小二乘迭代相位解包裹算法(PULSI) | 第50-53页 |
3.3.2 基于最小二乘、迭代和相位梯度校正的解包裹算法(CPULSI) | 第53-56页 |
3.3.3 所提算法的数值模拟验证 | 第56-67页 |
3.3.4 所提算法在数字全息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第67-70页 |
3.4 对高噪声相位图同时进行解包裹与降噪处理的方法研究 | 第70-78页 |
3.4.1 结合降噪与相位解包裹算法的相位处理方法 | 第70-71页 |
3.4.2 所提方法的数值模拟评价 | 第71-77页 |
3.4.3 两种方法在数字全息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第77-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基于二阶相位梯度的相位位错处理方法研究 | 第80-102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基于二阶相位梯度的位错处理方法 | 第80-82页 |
4.2.1 位错的检测与掩模处理、相位解包裹 | 第80-82页 |
4.2.2 基于插值的图像修复算法 | 第82页 |
4.3 所提算法的数值模拟验证 | 第82-86页 |
4.3.1 所提算法的相位图恢复结果 | 第82-84页 |
4.3.2 与其他处理方法的对比 | 第84-86页 |
4.4 所提方法的实验应用 | 第86-88页 |
4.5 同时带有散斑噪声和位错的相位图的处理方法研究 | 第88-100页 |
4.5.1 结合降噪、解包裹与图像修复的复杂相位图处理方法 | 第88-89页 |
4.5.2 同时带有退相关散斑噪声和位错的相位图的模拟 | 第89-91页 |
4.5.3 所提方法的评价 | 第91-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数字全息在透明材料检测及损伤断裂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2-126页 |
5.1 像面数字全息干涉测量系统原理 | 第102-104页 |
5.2 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透明薄板应力场的原理 | 第104-106页 |
5.3 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透明薄板变形场的实验研究 | 第106-113页 |
5.3.1 试件及实验加载方式 | 第106-107页 |
5.3.2 全息图及相位测量结果 | 第107-108页 |
5.3.3 应力光学常数测量结果 | 第108-109页 |
5.3.4 应力场和变形场的测量结果 | 第109-111页 |
5.3.5 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111-113页 |
5.4 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夹杂物干涉应力场的实验研究 | 第113-118页 |
5.4.1 单个硬质夹杂物应力场的测量 | 第113-115页 |
5.4.2 两个圆形空洞夹杂物(中心连线与拉伸载荷方向垂直)的干涉应力场测量 | 第115-116页 |
5.4.3 两个圆形空洞夹杂物(中心连线与拉伸载荷方向平行)的干涉应力场测量 | 第116-118页 |
5.5 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研究 | 第118-123页 |
5.5.1 试件及加载方式 | 第118-119页 |
5.5.2 相位变化及应力场测量结果 | 第119-121页 |
5.5.3 Ⅰ型裂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K_I的测量 | 第121-12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26-127页 |
6.2 展望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承担的项目)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