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选题的原因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2页 |
第2章 方位词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2.1 方位词本体研究 | 第12-15页 |
2.1.1 方位词词类的归属和范围 | 第12-13页 |
2.1.2 从传统语法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13页 |
2.1.3 从语义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13-14页 |
2.1.4 从语言对比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14页 |
2.1.5 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 方位词“前”、“后”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1 方位词“前、后”的本体研究 | 第15-16页 |
2.2.2 隐喻理论与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方面相结合的研究 | 第16-17页 |
第3章 汉英“前/后”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 第17-34页 |
3.1 汉英“前、后”空间隐喻的共性 | 第18-21页 |
3.1.1 汉英“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普遍性 | 第18页 |
3.1.2 汉英空间隐喻“前、后”转换的规律性 | 第18-21页 |
3.1.3 小结 | 第21页 |
3.2 “前、后”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空间隐喻的表现 | 第21-34页 |
3.2.1 汉语“前、后”空间隐喻的表现 | 第21-26页 |
3.2.2 英语“前/后”空间隐喻中的表现 | 第26-33页 |
3.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前、后”的偏误分析 | 第34-43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34-39页 |
4.1.1 调査对象 | 第34页 |
4.1.2 调査目的 | 第34-35页 |
4.1.3 调査方法 | 第35页 |
4.1.4 结果分析 | 第35页 |
4.1.5 错误率总体分析 | 第35-39页 |
4.2 留学生方位词偏误的类型 | 第39-43页 |
4.2.1 单纯词“前、后”的偏误 | 第39-41页 |
4.2.2 “前面、后面”的偏误 | 第41页 |
4.2.3 “以前、以后”的偏误 | 第41-42页 |
4.2.4 “之前、之后”的偏误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页 |
第5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 第43-50页 |
5.1 偏误原因 | 第43-45页 |
5.1.1 认知能力的差异 | 第43-44页 |
5.1.2 学习策略的负迁移 | 第44-45页 |
5.1.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45页 |
5.2 对外汉语中“前”“后”的教学策略 | 第45-49页 |
5.2.1 利用意向图式进行归纳 | 第45-47页 |
5.2.2 利用认知进行汉外对比 | 第47页 |
5.2.3 利用文化因素进行隐喻引申 | 第47-48页 |
5.2.4 在“时间关系介词框架”内进行汉语教学 | 第48-49页 |
5.3 对外汉语教学中认知隐喻能力的培养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问卷调查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