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由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对日汉字教学的研究成果 | 第12-16页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对比分析假说与对比分析法 | 第16-17页 |
二、中介语假说与其指导下的偏误分析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应用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日汉字的异同及其对日本学生习得汉语汉字的影响 | 第20-27页 |
第一节 中日两国汉字的历史渊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日本“教育汉字”与中国当代简化汉字的异同 | 第22-2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日本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 第27-39页 |
第一节 调查与统计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错字A类 | 第28-31页 |
一、繁简错误 | 第29-30页 |
二、日式汉字 | 第30-31页 |
第三节 错字B类 | 第31-34页 |
一、部件层面 | 第31-32页 |
二、笔画层面 | 第32-33页 |
三、拼合字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别字 | 第34-39页 |
一、别字与正字字音相同或相近 | 第35页 |
二、别字与正字字形相近 | 第35-36页 |
三、形音综合 | 第36-37页 |
四、字义相同或相近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日本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类型与欧美学生的异同 | 第39-42页 |
第一节 欧美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类型概况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日本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原因分析 | 第42-50页 |
第一节 日语负迁移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日汉共同影响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因发音不准而造成书写偏误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汉日异形、同形字书写偏误 | 第45-47页 |
第五节 缺乏对造字理据的理解 | 第47-48页 |
第六节 情感、性格和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对日汉字教学的建议 | 第50-63页 |
第一节 转变观念,讲解汉字理据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注重正确的汉语发音 | 第52-56页 |
第三节 对比分析,严格区分 | 第56-59页 |
第四节 加大独立汉字课的开展力度 | 第59-6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