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目前对兼类定义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兼类的多角度研究 | 第11-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兼类词词义衍生的逻辑机制 | 第17-33页 |
第一节 词的语义结构 | 第17-26页 |
一、词的语义结构的逻辑图式 | 第17-21页 |
二、词的语义结构的特点 | 第21-25页 |
三、“以名指属”是用词的语义机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语义视角的词的兼类问题 | 第26-33页 |
一、名词义位与衍生义位的语义关系 | 第27-29页 |
二、“以名指属”是义位衍生的语义机制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名基兼类”衍生方式的语义机制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名动”兼类词的衍生方式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名形”兼类词的衍生方式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名动、名形”兼类词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名动”兼类词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0-43页 |
一、《现汉》中“名动”兼类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0-41页 |
二、《词汇等级大纲》中“名动”兼类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1-42页 |
三、《发展汉语》教材中“名动”兼类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名形”兼类词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3-47页 |
一、《现汉》中“名形”兼类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3-44页 |
二、《词汇等级大纲》中“名形”兼类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4-45页 |
三、《发展汉语》教材中“名形”兼类的语义成分的属性范畴分布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 第47-54页 |
第一节 《发展汉语》教材中“名基兼类”的数据特征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 第48-50页 |
一、教师如何解释“名基兼类”词 | 第48-50页 |
二、学生如何识别“名基兼类”词 | 第50页 |
第三节 教案设计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105页 |
附录A 《现汉》“名动”兼类词衍生图表 | 第56-81页 |
附录B 《现汉》“名形”兼类词衍生图表 | 第8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