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非语言交际相关理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 第13页 |
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 第13-17页 |
一、体态语 | 第14页 |
二、副语言 | 第14-15页 |
三、客体语 | 第15页 |
四、环境语 | 第15-17页 |
第三节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 第17-18页 |
一、重复功能 | 第17-18页 |
二、否定功能 | 第18页 |
三、替代功能 | 第18页 |
四、补充功能 | 第18页 |
五、调节功能 | 第18页 |
六、强调功能 | 第18页 |
第四节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第五节 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母语为俄语者非语言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 第20-23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0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20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20页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0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母语为俄语者非语言交际能力的现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母语为俄语者非语言交际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母语为俄语者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掌握 | 第24-27页 |
一、体态语掌握情况良好 | 第24-25页 |
二、副语言的掌握强差人意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母语为俄语者对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掌握 | 第27-29页 |
一、环境语掌握情况较好 | 第27-28页 |
二、客体语掌握状况良好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母语为俄语者对课堂非语言交际的看法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母语为俄语者了解非语言交际的途径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母语为俄语者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 第32-37页 |
第一节 母语为俄语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 第32-36页 |
一、加强课堂跨文化知识的传授 | 第32-34页 |
二、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汉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仍需提高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