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脂质体的结构和消化稳定性及其形成机理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脂质体的研究现状第13-26页
        1.1.1 脂质体的定义第13-16页
        1.1.2 脂质体的特点第16页
        1.1.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第16-19页
        1.1.4 新生代脂质体第19-20页
        1.1.5 脂质体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第20-23页
        1.1.6 脂质体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1.2 课题来源、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6-30页
        1.2.1 课题来源第26-27页
        1.2.2 选题意义第27-28页
        1.2.3 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2章 荧光标记的空白脂质体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第30-48页
    2.1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30-31页
        2.1.1 仪器与设备第30-31页
        2.1.2 实验材料第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34页
        2.2.1 脂质体制备第32页
        2.2.2 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的配制第32页
        2.2.3 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消化反应第32-33页
        2.2.4 脂质体平均粒径测定第33页
        2.2.5 脂质体表面电荷测定第33页
        2.2.6 脂质体微观形貌表征第33-34页
        2.2.7 脂解反应第34页
        2.2.8 荧光标记物的释放第34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47页
        2.3.1 平均粒径的变化第34-38页
        2.3.2 表面电位的变化第38-40页
        2.3.3 微观结构变化第40-43页
        2.3.4 脂质体脂解作用第43-45页
        2.3.5 荧光标记脂质体结构的完整性第45-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乳铁蛋白脂质体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第48-63页
    3.1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49页
        3.1.1 仪器与设备第49页
        3.1.2 实验材料第49页
    3.2 实验方法第49-53页
        3.2.1 乳铁蛋白脂质体的制备第50页
        3.2.2 乳铁蛋白脂质体的性质表征第50-52页
        3.2.3 模拟胃液及小肠液的配制第52页
        3.2.4 脂质水解第52页
        3.2.5 蛋白质的水解和释放第52-53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62页
        3.3.1 乳铁蛋白脂质体物理化学性质表征第53-55页
        3.3.2 乳铁蛋白脂质体在消化过程中平均粒径的变化第55-57页
        3.3.3 乳铁蛋白脂质体在消化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第57页
        3.3.4 脂质体在消化过程中微观形貌的变化第57-59页
        3.3.5 脂质体的脂解作用第59页
        3.3.6 脂质体中的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第59-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第63-80页
    4.1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64-65页
        4.1.1 仪器与设备第64-65页
        4.1.2 实验材料第65页
    4.2 实验方法第65-69页
        4.2.1 MCFAs纳米脂质体的制备第66页
        4.2.2 壳聚糖(CH)与海藻酸钠(AL)溶液的配制第66页
        4.2.3 壳聚糖修饰的脂质体的制备第66-67页
        4.2.4 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修饰的脂质体(PDS)第67-68页
        4.2.5 PDS平均粒径及表面电荷第68页
        4.2.6 PDS包封率测定第68页
        4.2.7 微观形貌第68-69页
        4.2.8 傅利叶红外光谱结构表征第69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9-79页
        4.3.1 最优CH浓度的确定第69-70页
        4.3.2 AL最优浓度的确定第70-72页
        4.3.3 AL和CH的相互作用第72-73页
        4.3.4 PDS的性质平均粒径,表面电荷以及包封率第73-74页
        4.3.5 微观形貌表征第74-78页
        4.3.6 傅利叶红外变换图谱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修饰脂质体的物化稳定性和消化稳定性第80-98页
    5.1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80-81页
        5.1.1 仪器与设备第80页
        5.1.2 实验材料第80-81页
    5.2 实验方法第81-83页
        5.2.1 热处理加速稳定性第81-82页
        5.2.2 pH稳定性第82页
        5.2.3 离子强度稳定性第82页
        5.2.4 体外模拟消化稳定性第82页
        5.2.5 结构完整性第82-83页
        5.2.6 MCFAs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的释放动力学第8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96页
        5.3.1 PDS的热处理加速稳定性第83-87页
        5.3.2 PDS的pH稳定性第87-91页
        5.3.3 PDS的离子强度稳定性第91-92页
        5.3.4 PDS在消化过程中的平均粒径与表面电荷的变化第92-93页
        5.3.5 PDS的脂解作用第93-95页
        5.3.6 MCFAs的释放动力学第95-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6章 脂质体的形成机理及其热力学稳定性第98-126页
    6.1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99-100页
        6.1.1 仪器与设备第99页
        6.1.2 实验材料第99-100页
    6.2 实验方法第100-102页
        6.2.1 粗脂质体及纳米脂质体的制备第100页
        6.2.2 脂质体物化性质表征第100-101页
        6.2.3 脂质体结构特性第101页
        6.2.4 热力学稳定性研究第101-102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2-124页
        6.3.1 DHPM处理前后脂质体物化性质表征第102-103页
        6.3.2 DHPM处理前后脂质体结构特性的变化第103-108页
        6.3.3 DHPM处理前后脂质体热力学稳定性变化第108-115页
        6.3.4 脂质体形成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理第115-121页
        6.3.5 脂质体结构与热力学稳定性关系第121-124页
    6.4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31页
    7.1 课题成果总结第126-129页
        7.1.1 荧光标记脂质体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研究第126页
        7.1.2 乳铁蛋白脂质体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研究第126-127页
        7.1.3 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的表征第127页
        7.1.4 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修饰脂质体的物化稳定性和消化稳定性第127-128页
        7.1.5 脂质体组装机理及其结构与热力学稳定性关系第128-129页
    7.2 创新点第129页
    7.3 展望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的测量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新型钻柱升沉补偿装置机理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