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乳酸菌与细菌素 | 第10-16页 |
1.1 乳酸菌 | 第10-11页 |
1.1.1 乳酸菌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乳酸菌的分类 | 第10-11页 |
1.2 细菌素 | 第11-12页 |
1.2.1 细菌素的命名 | 第11页 |
1.2.2 细菌素的类型 | 第11-12页 |
1.3 细菌素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3.1 Lantibiotics型 | 第13页 |
1.3.2 非Lantibiotic型 | 第13页 |
1.4 影响细菌素作用的因素 | 第13-14页 |
1.4.1 内在因素 | 第13页 |
1.4.2 温度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3 抗细菌素机理 | 第14页 |
1.5 细菌素的应用研究 | 第14-16页 |
1.5.1 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5.2 细菌素在食品和临床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5.3 细菌素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5.4 细菌素的应用前景 | 第16页 |
2 益生菌的应用研究 | 第16-19页 |
2.1 益生菌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 益生菌的种类 | 第17页 |
2.3 益生菌的条件和特性 | 第17-18页 |
2.4 益生性乳酸菌的应用与研究 | 第18-19页 |
3 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的应用研究 | 第19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4.1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0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2-46页 |
试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22-35页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第22-23页 |
1.2.1 筛选培养基 | 第22页 |
1.2.2 试验基础培养基 | 第22-23页 |
1.2.3 培养指示菌培养基 | 第23页 |
1.2.4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3页 |
1.3 乳酸杆菌的初筛 | 第23-24页 |
1.3.1 乳酸杆菌的分离 | 第23页 |
1.3.2 革兰氏染色试验 | 第23页 |
1.3.3 耐氧试验 | 第23-24页 |
1.3.4 接触酶试验 | 第24页 |
1.4 乳酸杆菌的复筛 | 第24-25页 |
1.4.1 发酵液的制备 | 第24页 |
1.4.1.1 试验菌发酵离心上清液的制备 | 第24页 |
1.4.1.2 指示菌培养液的制备 | 第24页 |
1.4.2 抑菌试验 | 第24-25页 |
1.4.2.1 牛津杯法抑菌试验 | 第24页 |
1.4.2.2 酸排除试验 | 第24页 |
1.4.2.3 过氧化氢干扰试验 | 第24-25页 |
1.4.2.4 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 | 第25页 |
1.5 菌种鉴定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1 初筛结果 | 第25页 |
2.2 复筛结果 | 第25-28页 |
2.2.1 排除酸及过氧化氢结果 | 第25-27页 |
2.2.2 饱和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2.3 LZS42B鉴定结果 | 第28-32页 |
2.3.1 LZS42B菌体形态及镜检结果 | 第28-29页 |
2.3.2 LZS42B生化鉴定结果 | 第29-31页 |
2.3.3 16SrDNA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3.1 乳酸杆菌的初筛 | 第32-33页 |
3.2 乳酸杆菌的复筛 | 第33页 |
3.3 菌种的鉴定 | 第33-34页 |
4 结论 | 第34-35页 |
试验二 LZS42B菌种特性及其细菌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5-44页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35-3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1.2 培养基 | 第35页 |
1.3 生长曲线的制作 | 第35页 |
1.4 对指示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1.5 产酸能力的测定 | 第36页 |
1.6 细菌素生物学性研究 | 第36页 |
1.6.1 酶敏感性 | 第36页 |
1.6.2 热稳定性 | 第36页 |
1.6.3 pH耐受性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2.1 LZS42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与菌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2.2 LZS42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与菌液pH值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2.3 酶敏感性 | 第38-39页 |
2.4 热稳定性 | 第39-40页 |
2.5 pH耐受性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3.1 LZS42B菌液浓度、pH值与LZS42B抑菌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3.2 LZS42B所产细菌素的生物学特 | 第42-43页 |
3.2.1 细菌素的耐热性 | 第42页 |
3.2.2 细菌素的pH耐受性 | 第42-43页 |
3.2.3 细菌素的酶敏感性 | 第43页 |
4 结论 | 第43-44页 |
试验三 LZS42B紫外线(UV)诱变试验 | 第44-46页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4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1.2 培养基 | 第44页 |
1.3 对LZS42B菌株进行紫外线(UV)诱变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