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猕猴桃及猕猴桃酒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21页 |
·猕猴桃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5页 |
·猕猴桃果酒及香气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嗜杀酵母及其特性研究 | 第21-29页 |
·K1 型嗜杀酵母 | 第21-23页 |
·其它类型的嗜杀酵母 | 第23-24页 |
·嗜杀酵母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酵母的选育方法 | 第25-26页 |
·嗜杀酿酒酵母育种及其应用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 第29-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猕猴桃酒优良野生酵母的筛选 | 第3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猕猴桃酒酵母的分离、纯化及初步筛选 | 第36-39页 |
·猕猴桃酒酵母的初步筛选 | 第39-41页 |
·猕猴桃酒酵母的特性研究 | 第41-47页 |
·讨论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猕猴桃酒生香酵母的优选 | 第49-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猕猴桃酒酿造工艺 | 第51-52页 |
·菌种活化 | 第52页 |
·菌种扩大培养 | 第52页 |
·各酵母菌株发酵力及发酵速度比较 | 第52页 |
·各菌株酿造猕猴桃酒品质比较 | 第52页 |
·各菌株酿造猕猴桃酒香气比较 | 第52-53页 |
·猕猴桃原酒感官评定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78页 |
·各酵母菌株发酵力比较 | 第53-54页 |
·各酵母菌株发酵速度比较 | 第54-55页 |
·各菌株酿造猕猴桃酒品质比较 | 第55-56页 |
·各菌株酿造猕猴桃酒香气比较 | 第56-78页 |
·各菌株酿造猕猴桃酒感官品质比较 | 第78页 |
·讨论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嗜杀酵母菌株原生质体制备 | 第81-90页 |
·试验材料 | 第81-83页 |
·材料 | 第81-82页 |
·试剂 | 第8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2-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84页 |
·菌种活化 | 第83页 |
·菌株 5045 生长曲线测定 | 第83页 |
·菌株 5045 原生质体制备 | 第83-84页 |
·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84页 |
·预处理液的优化 | 第84页 |
·稳渗液的优化 | 第84页 |
·再生方法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酵母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84-85页 |
·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85-87页 |
·预处理液的优化 | 第87页 |
·稳渗液的优化 | 第87-88页 |
·再生方法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猕猴桃酒生香酵母原生质体制备 | 第90-96页 |
·试验材料 | 第90-92页 |
·材料 | 第90-91页 |
·试剂 | 第91页 |
·仪器设备 | 第91-92页 |
·试验方法 | 第92页 |
·菌种 KD 活化 | 第92页 |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92页 |
·酶解时间对生香酵母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92页 |
·生香酵母原生质体灭活条件优化 | 第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KD 酵母生长曲线测定 | 第92-93页 |
·酶解时间对生香酵母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93-94页 |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确定 | 第94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原生质体电融合及融合子筛选 | 第96-109页 |
·试验材料 | 第96-98页 |
·材料 | 第96-97页 |
·试剂 | 第97-98页 |
·试验方法 | 第98-100页 |
·电融合技术路线 | 第98页 |
·原生质体预处理 | 第98页 |
·电融合参数优化 | 第98-99页 |
·融合子中间培养 | 第99页 |
·融合子检出鉴定 | 第99-100页 |
·融合子初筛与复筛 | 第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8页 |
·电融合参数的优化 | 第100-103页 |
·原生质体电融合过程 | 第103-104页 |
·融合子检出鉴定 | 第104-105页 |
·融合子初筛与复筛 | 第105-108页 |
·讨论 | 第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融合子菌株 F16 鉴定 | 第109-1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09-111页 |
·材料 | 第109页 |
·试剂 | 第109-110页 |
·仪器设备 | 第110-111页 |
·试验方法 | 第111-112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细胞形态及大小测定 | 第111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营养缺陷型鉴定 | 第111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嗜杀活性鉴定 | 第111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生长曲线测定 | 第111页 |
·发酵过程中融合子 F16 对野生酵母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11-112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的酿造特性及生香能力鉴定 | 第11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0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细胞形态及大小 | 第112-113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营养缺陷型鉴定 | 第113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嗜杀活性鉴定 | 第113-114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14页 |
·发酵过程中融合子 F16 对野生酵母的抑制作用 | 第114-116页 |
·融合子菌株 F16 酿造特性及生香能力 | 第116-120页 |
·讨论 | 第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附图 | 第130-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