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碳水循环研究的兴起 | 第16-17页 |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 WUE 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通量观测网络的兴建及其在碳循环研究中的作用 | 第19-22页 |
·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是通量网络兴建的基础 | 第19-20页 |
·通量观测网络的兴建 | 第20-22页 |
·通量观测网络在碳循环研究中的作用 | 第22页 |
·模型在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页 |
·遥感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碳水循环研究中应用 | 第24页 |
·模型与通量及遥感数据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地点及方法简介 | 第26-3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对生态系统 CO_2通量的观测和模拟 | 第26页 |
·对生态系统碳稳定同位素的观测和模拟 | 第26-27页 |
·研究地点 | 第27-34页 |
·Howland Forest | 第27-28页 |
·Harvard Forest | 第28-30页 |
·Rannells Flint Hills prairie | 第30-31页 |
·Wind River Forest | 第31-33页 |
·Other sites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样品收集、分析和质量控制 | 第34-36页 |
·融合多源数据,用 CBL 法模拟生态系统碳交换 | 第36-37页 |
·多途径观测和模拟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 第37页 |
·多点、多途径、多尺度估算生态系统碳同位素判别 | 第37页 |
·多点、多途径估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率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对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观测和模拟 | 第38-73页 |
·研究背景 | 第38-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9页 |
·研究地点 | 第39-42页 |
·样品采集和分析 | 第42页 |
·稳态边界层反演模型 | 第42-44页 |
·估算通量密度 | 第44-46页 |
·界定 BLH 高度 | 第46-48页 |
·EC-MOD 法估算区域尺度碳通量 | 第48-49页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49-56页 |
·CBL 模型的研究结果 | 第49-53页 |
·EC-MOD 模拟的净碳通量 | 第53-54页 |
·小型飞机高空检测 CO_2浓度 | 第54-55页 |
·比较 CO_2通量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68页 |
·灵敏度和误差分析 | 第57-63页 |
·评价大气边界层模型用于区域碳通量的估算 | 第63-65页 |
·比较各个通量估算(观测)方法 | 第65-66页 |
·区域尺度碳通量的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影响因子分析 | 第66页 |
·NEE 和降水量的关系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73页 |
第四章 对生态系统碳稳定同位素的相关观测和模拟 | 第73-100页 |
·研究背景 | 第73-7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5-77页 |
·研究地点 | 第75页 |
·研究方法 | 第75-77页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77-87页 |
·冠层上空大气 CO_2混合浓度及其碳稳定同位素 | 第77-79页 |
·大气边界层和对流层 CO_2混合浓度和 (13)~C 的差 | 第79-80页 |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bio) | 第80-81页 |
·生态系统呼吸碳的稳定同位素(δ(13)~CR) | 第81-83页 |
·生态系统 GPP, NEE 和 R 的比较 | 第83-84页 |
·生态系统生长季δ (13)~CR、 (13)~Cbio和 A的比较 | 第84-87页 |
·讨论 | 第87-96页 |
·生态系统呼吸碳的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 | 第87页 |
·生态系统呼吸碳的稳定同位素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87-89页 |
·生态系统 A 的比较 | 第89-90页 |
·水分因子对生态系统 A 的影响 | 第90-91页 |
·比较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率 | 第91-94页 |
·综合评价生态系统 | 第94-96页 |
·小结 | 第96-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1页 |
附录 A 大气层基本知识 | 第111-115页 |
附录 B 虚位温度廓线界定 BLH 的结果 | 第115-119页 |
附录 C 石化燃料排放的估算 | 第119-121页 |
附录 D 树木年轮α-纤维素的批量提取方法 | 第121-125页 |
D.1 所需材料 | 第122页 |
D.1.1 试剂 | 第122页 |
D.1.2 设备 | 第122页 |
D.2 滤袋和样品的准备 | 第122-123页 |
D.2.1准备ANKOM滤袋和编号 | 第122-123页 |
D.2.2 样品装袋密封 | 第123页 |
D.3 α-纤维素的批量提取过程 | 第123-125页 |
D.3.1 索氏抽提 | 第123页 |
D.3.2 酸化亚氯酸钠漂洗 | 第123-124页 |
D.3.3 α-纤维素的纯化 | 第124页 |
D.3.4 α-纤维素的烘干和保存 | 第124-125页 |
附录 E CCGvu curve fitting | 第125-130页 |
附录 F CCGCRV | 第130-134页 |
附录 G CCGVU Graphs | 第134-135页 |
缩略词表 | 第135-136页 |
文中所有的符号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