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19页
    1.1 罗非鱼简介第12页
    1.2 水产分离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水洗法第12页
        1.2.2 酶解法第12-13页
        1.2.3 溶剂浸提法第13页
        1.2.4 pH值调节法制备分离蛋白第13-14页
    1.3 大豆分离蛋白及其功能特性第14页
    1.4 共沉淀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1 国外共沉淀蛋白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2 国内共沉淀蛋白研究进展第16页
    1.5 pH和离子强度对鱼肉蛋白和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第16-17页
    1.6 本研究的立体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7-19页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2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提取工艺第19-28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19-21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19-20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0-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3.1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提取流程第21页
        2.3.2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溶解曲线实验第21页
        2.3.3 SDS-PAGE电泳第21页
        2.3.4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溶解时间实验第21页
        2.3.5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沉淀pH实验第21-22页
        2.3.6 统计分析第22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2.4.1 罗非鱼-豆粕可溶性蛋白溶解曲线的确定第22-23页
        2.4.2 罗非鱼-豆粕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第23-25页
        2.4.3 罗非鱼-豆粕可溶性蛋白溶解时间的确定第25-26页
        2.4.4 罗非鱼-豆粕酸/碱可溶性蛋白沉淀pH的确定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制备及营养特性分析第28-40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28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28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28页
    3.3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3.1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制备第28-29页
        3.3.2 蛋白粉基本成分的测定第29页
        3.3.3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粉的白度测定第29页
        3.3.4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第29页
        3.3.5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粉的矿物元素的测定第29页
        3.3.6 统计分析第2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29-39页
        3.4.1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基本成分分析第29-31页
        3.4.2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白度第31-32页
        3.4.3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第32-38页
        3.4.4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粉的矿物元素分析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第40-49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40-41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40-41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41页
    4.3 实验方法第41-42页
        4.3.1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制备第41页
        4.3.2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溶解度的测定第41页
        4.3.3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水溶性和盐溶性组分的分离第41页
        4.3.4 SDS-PAGE电泳第41页
        4.3.5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乳化性的测定第41-42页
        4.3.6 统计分析第4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4.4.1 pH值对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溶解性的影响第42-43页
        4.4.2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水溶性和盐溶性蛋白含量分析第43-46页
        4.4.3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第46-47页
        4.4.4 pH值对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凝胶特性的研究第49-60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49-50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49-50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50页
    5.3 实验方法第50-51页
        5.3.1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制备第50页
        5.3.2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流变特性的检测第50页
        5.3.3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制备第50页
        5.3.4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凝胶强度测定第50页
        5.3.5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的TPA测定第50-51页
        5.3.6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持水性的测定第51页
        5.3.7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扫描电镜观察第51页
        5.3.8 统计分析第51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51-58页
        5.4.1 pH值对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流变特性的影响第51-53页
        5.4.2 pH值对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第53-54页
        5.4.3 NaCl浓度对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流变特性的影响第54-56页
        5.4.4 NaCl浓度对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第56-57页
        5.4.5 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微观结构分析第57-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研究结论第60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60页
    6.3 研究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73页
导师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桑椹精粉的制备及其改善胃肠道功能研究
下一篇:低温与二氧化碳联合胁迫凡纳滨对虾无水保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