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原理论文--船舶动力学论文--船舶快速性论文

非光滑水下航行器减阻效能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减阻技术发展进程第12-15页
        1.2.1 减阻技术的分类第13-14页
        1.2.2 减阻方法的对比第14-15页
    1.3 仿生非光滑表面减阻综述第15-17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7-20页
        1.4.1 课题来源和主要目的第17页
        1.4.2 技术路线和框架第17-19页
        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非光滑表面减阻理论基础第20-2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湍流边界层猝发现象第20-22页
    2.3 水下航行器阻力形成原因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局部非光滑表面结构减阻仿真模拟第24-43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非光滑结构尺寸第24-27页
        3.2.1 沟槽尺寸的确定第24-26页
        3.2.2 随行波尺寸的确定第26-27页
    3.3 湍流模型的选择第27-29页
    3.4 流固分离位置减阻数值模拟第29-38页
        3.4.1 搭建数值模拟仿真体系第29-30页
        3.4.2 建立三维模型第30-31页
        3.4.3 划分网格第31-34页
        3.4.4 数值求解方案第34-38页
    3.5 水平位置减阻数值模拟第38-40页
        3.5.1 建立三维模型第38-39页
        3.5.2 划分网格第39-40页
    3.6 求解结果与后处理第40-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局部非光滑结构减阻效能分析与组合优化设计第43-61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流固分离位置阻力分析第43-48页
        4.2.1 流场速度及流线分析第43-45页
        4.2.2 流场压力分析第45-47页
        4.2.3 湍动能分析第47-48页
    4.3 水平位置阻力分析第48-53页
        4.3.1 速度场分析第48-50页
        4.3.2 剪切应力分析第50-52页
        4.3.3 湍动能分析第52-53页
    4.4 非光滑结构减阻对比分析第53-58页
        4.4.1 流固分离位置阻力对比分析第53-56页
        4.4.2 水平位置减阻效能对比分析第56-58页
    4.5 仿真分析结果合理性验证第58-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组合表面水下航行器减阻效能研究第61-72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水下航行器表面设计与分布第61-63页
        5.2.1 水下航行器物理模型第61-62页
        5.2.2 非光滑水下航行器及水洞物理模型第62-63页
    5.3 非光滑水下航行器阻力分析第63-67页
        5.3.1 仿真结果分析第63-64页
        5.3.2 湍动能分析第64-65页
        5.3.3 速度分析第65-66页
        5.3.4 剪切应力分析第66-67页
    5.4 组合式非光滑表面噪声仿真第67-71页
        5.4.1 水下航行器噪声数值模拟第67-69页
        5.4.2 水下航行器噪声数值模拟分析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5页
    6.1 本文总结第72-73页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之处第73-74页
    6.3 后续工作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力定位系统的推力分配研究
下一篇:纯电动汽车蓄电池在汽车碰撞事故中的力学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