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光滑水下航行器减阻效能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减阻技术发展进程 | 第12-15页 |
1.2.1 减阻技术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2 减阻方法的对比 | 第14-15页 |
1.3 仿生非光滑表面减阻综述 | 第15-1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1.4.1 课题来源和主要目的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和框架 | 第17-19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非光滑表面减阻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湍流边界层猝发现象 | 第20-22页 |
2.3 水下航行器阻力形成原因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局部非光滑表面结构减阻仿真模拟 | 第24-43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非光滑结构尺寸 | 第24-27页 |
3.2.1 沟槽尺寸的确定 | 第24-26页 |
3.2.2 随行波尺寸的确定 | 第26-27页 |
3.3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7-29页 |
3.4 流固分离位置减阻数值模拟 | 第29-38页 |
3.4.1 搭建数值模拟仿真体系 | 第29-30页 |
3.4.2 建立三维模型 | 第30-31页 |
3.4.3 划分网格 | 第31-34页 |
3.4.4 数值求解方案 | 第34-38页 |
3.5 水平位置减阻数值模拟 | 第38-40页 |
3.5.1 建立三维模型 | 第38-39页 |
3.5.2 划分网格 | 第39-40页 |
3.6 求解结果与后处理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局部非光滑结构减阻效能分析与组合优化设计 | 第43-6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流固分离位置阻力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流场速度及流线分析 | 第43-45页 |
4.2.2 流场压力分析 | 第45-47页 |
4.2.3 湍动能分析 | 第47-48页 |
4.3 水平位置阻力分析 | 第48-53页 |
4.3.1 速度场分析 | 第48-50页 |
4.3.2 剪切应力分析 | 第50-52页 |
4.3.3 湍动能分析 | 第52-53页 |
4.4 非光滑结构减阻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4.4.1 流固分离位置阻力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4.2 水平位置减阻效能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4.5 仿真分析结果合理性验证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组合表面水下航行器减阻效能研究 | 第61-72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水下航行器表面设计与分布 | 第61-63页 |
5.2.1 水下航行器物理模型 | 第61-62页 |
5.2.2 非光滑水下航行器及水洞物理模型 | 第62-63页 |
5.3 非光滑水下航行器阻力分析 | 第63-67页 |
5.3.1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3.2 湍动能分析 | 第64-65页 |
5.3.3 速度分析 | 第65-66页 |
5.3.4 剪切应力分析 | 第66-67页 |
5.4 组合式非光滑表面噪声仿真 | 第67-71页 |
5.4.1 水下航行器噪声数值模拟 | 第67-69页 |
5.4.2 水下航行器噪声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73-74页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