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传统燃油汽车的碰撞安全性 | 第9页 |
1.1.2 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汽车碰撞安全性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试验法 | 第11页 |
1.3.2 数学分析法 | 第11-12页 |
1.4 汽车碰撞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碰撞仿真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汽车整车碰撞仿真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3 汽车零部件碰撞仿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理论及正面碰撞模型研究 | 第17-3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汽车碰撞仿真理论研究 | 第17-25页 |
2.2.1 求解控制方程的数值求解形式 | 第17-18页 |
2.2.2 结构有限元离散 | 第18-20页 |
2.2.3 显式中心差分法求解及其步长选择 | 第20-21页 |
2.3.4 ANSYS/LS-DYNA接触碰撞算法的实现 | 第21-22页 |
2.2.5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22-23页 |
2.2.6 沙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23-25页 |
2.3 电动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研究 | 第25-32页 |
2.3.1 整车CAD模型的简化 | 第26-27页 |
2.3.2 建立汽车正面碰撞模型 | 第27-29页 |
2.3.3 材料模型及相关参数选择 | 第29-30页 |
2.3.4 模型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2.3.5 焊点模拟 | 第31-32页 |
2.4 电动汽车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32-36页 |
2.4.1 碰撞变形比较 | 第32-33页 |
2.4.2 能量曲线分析 | 第33-34页 |
2.4.3 加速度曲线比较与分析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电动汽车蓄电池架碰撞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37-45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电动汽车原始蓄电池架结构碰撞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2.1 蓄电池架变形分析 | 第38-39页 |
3.2.2 蓄电池架应力分析 | 第39-42页 |
3.3 电动汽车蓄电池架结构优化 | 第42-44页 |
3.3.1 优化方案 | 第42-43页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电动汽车前部结构碰撞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45-5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原始结构仿真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加速度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4.2.2 蓄电池侵入量曲线分析 | 第46-47页 |
4.2.3 前部结构变形分析 | 第47-48页 |
4.3 前部结构优化设计 | 第48-51页 |
4.3.1 优化方案 | 第48-49页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