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1.1 豆酱概述 | 第14页 |
1.2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常用的方法 | 第14-17页 |
1.2.1 纯培养技术 | 第14-15页 |
1.2.2 rDNA文库构建技术 | 第15页 |
1.2.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 | 第15-16页 |
1.2.4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6-17页 |
1.3 宏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7-19页 |
1.3.1 宏蛋白质组学定义 | 第17页 |
1.3.2 宏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策略 | 第17-18页 |
1.3.3 宏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辽宁省不同地区自然发酵豆酱酱醅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20-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验设备和试剂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21页 |
2.2.2 PCR扩增 | 第21页 |
2.2.3 MetaVx文库构建 | 第21页 |
2.2.4 Illumina MiSeq测序 | 第21页 |
2.2.5 生物信息分析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3页 |
2.3.1 测序数据质量优化 | 第22-23页 |
2.3.2 OTU分析 | 第23-24页 |
2.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4 稀释曲线 | 第26页 |
2.3.5 门水平上豆酱酱醅菌群的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2.3.6 属水平上豆酱酱醅菌群的结构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三章 自然发酵豆酱酱醅发酵不同阶段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3-4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验设备和试剂 | 第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3.3.1 测序数据质量优化 | 第33-34页 |
3.3.2 OTU分析 | 第34页 |
3.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4 稀释曲线 | 第35-36页 |
3.3.5 门水平上发酵不同阶段豆酱酱醅菌群的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3.3.6 属水平上发酵不同阶段豆酱酱醅菌群的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3.3.7 OTU的维恩氏图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自然发酵豆酱酱醅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3-57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43页 |
4.1.2 试剂 | 第43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蛋白质提取 | 第44-45页 |
4.2.2 Bradford蛋白定量 | 第45页 |
4.2.3 SDS-PAGE电泳 | 第45页 |
4.2.4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Trypsin酶解 | 第45页 |
4.2.5 质谱分析 | 第45-46页 |
4.2.6 质谱鉴定 | 第46页 |
4.2.7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4.3.1 定量结果 | 第47页 |
4.3.2 SDS-PAGE电泳结果 | 第47-48页 |
4.3.3 肽段长度分布 | 第48页 |
4.3.4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4.3.5 物种注释 | 第49-50页 |
4.3.6 功能分析 | 第50-5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60页 |
5.1 讨论 | 第57-59页 |
5.1.1 豆酱酱醅中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57-58页 |
5.1.2 豆酱酱醅中的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58-59页 |
5.2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