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药酒论文

葛根发酵酒品质分析及功能性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葛根概述第12-15页
        1.1.1 葛属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第12-13页
        1.1.2 葛根的主要营养成分第13页
        1.1.3 葛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第13-15页
        1.1.4 葛根的加工利用现状第15页
    1.2 葛根酒研究概况第15-17页
        1.2.1 酿造工艺第15页
        1.2.2 专属酵母第15-16页
        1.2.3 保健作用第16页
        1.2.4 香气成分第16-17页
    1.3 葛根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第18页
        1.5.1 葛根酶解工艺研究第18页
        1.5.2 葛根酒发酵规律研究第18页
        1.5.3 葛根酒功能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18页
        1.5.4 葛根酒理化特性及香气成分研究第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葛根酶解工艺研究第20-31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0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0页
        2.2.3 试验方法第20-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2.3.1 打浆加水量对葛根液化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第23页
        2.3.2 液化条件优选试验结果分析第23-25页
        2.3.3 糖化条件优选试验结果分析第25-27页
        2.3.4 葛根酶解过程中葛根干物质和总黄酮的分布及利用第27-28页
        2.3.5 葛根酶解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第28-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葛根酒发酵规律研究第31-39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31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31页
        3.2.3 试验方法第31-33页
    3.3 结果分析第33-37页
        3.3.1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酒精度变化的影响第33页
        3.3.2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第33-34页
        3.3.3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总糖变化的影响第34页
        3.3.4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还原糖变化的影响第34-35页
        3.3.5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pH变化的影响第35页
        3.3.6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总酸变化的影响第35-36页
        3.3.7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挥发酸变化的影响第36页
        3.3.8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总黄酮变化的影响第36-37页
        3.3.9 酵母对葛根酒发酵液中总酚变化的影响第37页
    3.4 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葛根酒功能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39-48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试验与方法第39-42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39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39页
        4.2.3 试验方法第39-42页
    4.3 结果分析第42-47页
        4.3.1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4.3.2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中五种黄酮组分的影响第43页
        4.3.3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第43-47页
    4.4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葛根酒理化特性及香气成分研究第48-58页
    5.1 引言第48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48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48-49页
        5.2.3 试验方法第49-50页
    5.3 结果分析第50-57页
        5.3.1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第50-51页
        5.3.2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感官评价的影响第51页
        5.3.3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第51-55页
        5.3.4 酵母对葛根陈酿酒中关键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第55-57页
    5.4 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创新点第59页
    6.3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中的免疫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下一篇:家蚕BmNPV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