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红曲霉简介 | 第9-10页 |
1.1.1 红曲霉的生物学特征 | 第9页 |
1.1.2 红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9-10页 |
1.1.3 红曲霉的分类和鉴定 | 第10页 |
1.1.4 红曲霉的基因组 | 第10页 |
1.2 桔霉素 | 第10-13页 |
1.2.1 桔霉素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2.2 桔霉素合成途径的探究 | 第11-12页 |
1.2.3 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桔霉素的合成控制 | 第13页 |
1.3 基因簇及测序 | 第13-14页 |
1.3.1 基因簇 | 第13页 |
1.3.2 基因测序 | 第13-14页 |
1.4 丝状真菌的基因敲除 | 第14-16页 |
1.4.1 基因敲除概念 | 第14页 |
1.4.2 基因敲除的载体设计 | 第14-15页 |
1.4.3 丝状真菌的转化系统 | 第15-16页 |
1.4.4 基因敲除转化技术在丝状真菌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4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4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9-21页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4 实验培养基 | 第22页 |
2.1.5 所用溶液 | 第22-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43页 |
2.2.1 红曲霉的培养与保种 | 第24页 |
2.2.2 红曲霉的基因组提取 | 第24页 |
2.2.3 红曲霉桔霉素基因簇的扩增与测序 | 第24-26页 |
2.2.4 红曲霉总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5 反转录反应 | 第27页 |
2.2.6 实时定量PCR反应 | 第27-28页 |
2.2.7 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29页 |
2.2.8 ctI基因缺失载体构建 | 第29-35页 |
2.2.9 orf6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2.2.10 ctnR1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6页 |
2.2.11 orf6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2.2.12 ctnR1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2.2.13 根瘤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页 |
2.2.14 根瘤农杆菌的化学转化 | 第37页 |
2.2.15 根瘤农杆菌介导红曲霉的转化 | 第37-38页 |
2.2.16 敲除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38-39页 |
2.2.17 回补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39-40页 |
2.2.18 红曲霉的发酵 | 第40页 |
2.2.19 野生株、突变株、回补株的生长规律、产色素及桔霉素能力分析 | 第40-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9页 |
3.1 红曲霉桔霉素合成基因簇的分析 | 第43-44页 |
3.1.1 红曲霉桔霉素合成基因簇的扩增 | 第43页 |
3.1.2 红曲霉桔霉素合成基因簇的序列比较 | 第43-44页 |
3.1.3 红曲霉桔霉素合成基因簇中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44页 |
3.2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47页 |
3.2.1 靶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44-45页 |
3.2.2 靶基因的蛋白预测 | 第45-47页 |
3.3 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47-55页 |
3.3.1 缺失载体的改造 | 第47-49页 |
3.3.2 ctnI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49-51页 |
3.3.3 orf6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51-53页 |
3.3.4 ctnR1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53-55页 |
3.4 缺失载体的农杆菌化学转化及农杆菌介导的红曲霉转化 | 第55页 |
3.5 缺失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55-58页 |
3.5.1 缺失菌株的筛选 | 第55页 |
3.5.2 缺失菌株的验证 | 第55-58页 |
3.6 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58-59页 |
3.6.1 orf6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58页 |
3.6.2 ctnR1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58-59页 |
3.7 回补载体的农杆菌化学转化及农杆菌介导的红曲霉转化 | 第59页 |
3.8 回补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59-61页 |
3.8.1 回补菌株的筛选 | 第59页 |
3.8.2 回补菌株的验证 | 第59-61页 |
3.9 野生株、缺失株的生长表型比较 | 第61页 |
3.10 野生株、缺失株、回补株生长规律的比较 | 第61-62页 |
3.11 产色素能力的比较 | 第62-65页 |
3.12 产桔霉素能力的比较 | 第65-67页 |
3.13 讨论 | 第67-69页 |
4 结论 | 第69-71页 |
5 展望 | 第71-7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3页 |
8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