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6页 |
1.1 食源性致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概述 | 第10页 |
1.2 沙门氏菌的概述 | 第10-13页 |
1.2.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1.2.2 沙门氏菌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1.2.3 沙门氏菌致病机理 | 第12页 |
1.2.4 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法 | 第12-13页 |
1.3 大肠杆菌O157: H7的概述 | 第13-15页 |
1.3.1 大肠杆菌O157: H7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3.2 大肠杆菌O157: H7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3.3 大肠杆菌O157: H7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1.3.4 大肠杆菌O157: H7的传统检测方法 | 第15页 |
1.4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1.4.1 乳胶凝集技术 | 第15页 |
1.4.2 免疫标记技术 | 第15-17页 |
1.4.3 免疫层析技术 | 第17-18页 |
1.5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1.5.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18-19页 |
1.5.2 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1.5.3 依赖解旋酶恒温扩增技术 | 第20-21页 |
1.5.4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1.6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法 | 第22-23页 |
1.6.1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检测原理 | 第22页 |
1.6.2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法建立 | 第22-23页 |
1.7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8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2.1.1 试验菌株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27-28页 |
2.1.4 培养基配制 | 第28页 |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2.1.6 待测样品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9-30页 |
2.2.2 试验菌株模板库的建立 | 第30页 |
2.2.3 HDA反应体系建立 | 第30-31页 |
2.2.4 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31页 |
2.2.5 反应条件单因素优化实验 | 第31页 |
2.2.6 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第31页 |
2.2.7 普通PCR扩增条件 | 第31-32页 |
2.2.8 胶体金的制备及鉴定 | 第32页 |
2.2.9 胶体金标记抗体 | 第32-33页 |
2.2.10 核酸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3-35页 |
2.2.11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第35页 |
2.2.12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特异性的测定 | 第35页 |
2.2.13 核酸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第35-37页 |
2.2.14 核酸层析试纸条稳定性实验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0页 |
3.1 特异性引物验证 | 第38-39页 |
3.1.1 沙门氏菌特异性引物验证 | 第38页 |
3.1.2 大肠杆菌O157: H7特异性引物验证 | 第38-39页 |
3.2 解旋酶恒温扩增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9-41页 |
3.2.1 沙门氏菌恒温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3.2.2 大肠杆菌O157: H7恒温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3.3 解旋酶恒温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41-46页 |
3.3.1 最适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41-42页 |
3.3.2 最适MgSO_4浓度的优化 | 第42-43页 |
3.3.3 最适dNTP浓度的优化 | 第43页 |
3.3.4 最适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43-44页 |
3.3.5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4-46页 |
3.4 核酸层析检测试纸条优化 | 第46-53页 |
3.4.1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 第46-47页 |
3.4.2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3.4.3 核酸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8-53页 |
3.5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特异性验证 | 第53-54页 |
3.6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第54-57页 |
3.6.1 DNA灵敏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3.6.2 纯菌液灵敏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3.6.3 干扰试验灵敏度的确定 | 第56页 |
3.6.4 检测实际样品灵敏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3.7 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稳定性试验 | 第57-60页 |
4 结论 | 第60-62页 |
5 展望 | 第62-6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4页 |
8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