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免疫学检验论文

阪崎克罗诺杆菌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9-18页
    1.1 克罗诺杆菌概述第9-12页
        1.1.1 克罗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9页
        1.1.2 克罗诺杆菌的致病性及危害第9-11页
        1.1.3 克罗诺杆菌的分型及污染来源第11-12页
    1.2 克罗诺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生理生化法第12-13页
        1.2.2 分子学检测法第13-14页
        1.2.3 免疫学检测法第14-15页
    1.3 细菌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第15-16页
        1.3.2 外膜蛋白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第16页
        1.3.3 外膜蛋白的应用和前景第16-17页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37页
    2.1 实验材料第18-24页
        2.1.1 实验菌株及载体第18-19页
        2.1.2 主要试剂第19-21页
        2.1.3 实验仪器第21页
        2.1.4 实验动物第21页
        2.1.5 培养基第21-22页
        2.1.6 溶液的配制第22-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37页
        2.2.1 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培养第24页
        2.2.2 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表面蛋白特异性基因序列查找第24页
        2.2.3 阪崎克罗诺杆菌特异性基因序列的验证第24-25页
        2.2.4 阪崎克罗诺杆菌特异性基因的重组表达第25-28页
        2.2.5 特异性基因的蛋白表达及表达产物检测第28-31页
        2.2.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31-34页
        2.2.7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4-3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7-60页
    3.1 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表面蛋白特异性基因的确定第37页
        3.1.1 特异性表面蛋白的确定第37页
        3.1.2 特异性基因序列的确定第37页
    3.2 基因A和基因B基因序列的特异性验证第37-41页
        3.2.1 30株Cronbacter sakazakii种内PCR验证第37-38页
        3.2.2 6株Cronbacter非sakazakii属内PCR验证第38-40页
        3.2.3 14株非Cronbacter PCR验证第40-41页
    3.3 A蛋白的基因重组表达第41-45页
        3.3.1 A基因的重组质粒构建第41-42页
        3.3.2 A蛋白诱导表达及SDS-PAGE第42-43页
        3.3.3 A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检测第43页
        3.3.4 A重组蛋白表达条件优化第43-44页
        3.3.5 A蛋白纯化第44-45页
    3.4 B蛋白的基因重组表达第45-49页
        3.4.1 B基因的重组质粒构建第45-46页
        3.4.2 B蛋白诱导表达及SDS-PAGE第46页
        3.4.3 B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检测第46-47页
        3.4.4 B重组蛋白表达条件优化第47-49页
        3.4.5 B蛋白纯化第49页
    3.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9-50页
        3.5.1 免疫后抗血清效价测定第49-50页
        3.5.2 抗体浓度及效价的测定第50页
    3.6 双抗夹心ELISA法的初步建立第50-56页
        3.6.1 捕获抗体包被量与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初步优化第50-51页
        3.6.2 捕获抗体包被量优化第51-52页
        3.6.3 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第52页
        3.6.4 封闭液种类的优化第52-53页
        3.6.5 封闭液浓度的优化第53-54页
        3.6.6 酶标二抗稀释倍数的优化第54页
        3.6.7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4-55页
        3.6.8 双抗夹心ELISA检测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检测限和定量限第55页
        3.6.9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重复性第55-56页
    3.7 特异性验证第56-57页
    3.8 讨论第57-60页
        3.8.1 特异性序列筛选比对第57页
        3.8.2 Linker的作用第57-58页
        3.8.3 蛋白表达及纯化第58页
        3.8.4 实验动物的选择第58页
        3.8.5 双抗夹心ELISA法的初步建立第58-60页
4 结论第60-61页
5 展望第61-62页
6 参考文献第62-70页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0-71页
8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条件处理对空肠弯曲菌粘附侵染的影响
下一篇:红曲霉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