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8页 |
1.1 花色苷概述 | 第13-30页 |
1.1.1 花色苷的结构 | 第13-14页 |
1.1.2 花色苷的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1.1.3 花色苷的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 第15-17页 |
1.1.4 花色苷的分离纯化 | 第17-19页 |
1.1.5 花色苷的稳定性 | 第19-23页 |
1.1.6 花色苷的结构鉴定 | 第23-27页 |
1.1.7 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 | 第27-30页 |
1.2 黑果腺肋花楸概述 | 第30-35页 |
1.2.1 黑果腺肋花楸生态学特性和引进背景 | 第30页 |
1.2.2 黑果腺肋花楸的化学成分 | 第30-32页 |
1.2.3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生物学活性 | 第32-34页 |
1.2.4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生物利用度 | 第34-35页 |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1.3.1 立题依据 | 第3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提取方法研究 | 第38-56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2.2.1 花色苷的提取 | 第38-39页 |
2.2.2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39页 |
2.2.3 花色苷提取率的测定 | 第39页 |
2.2.4 溶剂提取法 | 第39-40页 |
2.2.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40-41页 |
2.3 数据统计 | 第41-4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2.4.1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42页 |
2.4.2 溶剂提取法试验结果 | 第42-48页 |
2.4.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试验结果 | 第48-54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三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56-65页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5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5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3.2.1 大孔树脂的处理方法 | 第56-57页 |
3.2.2 大孔树脂的装柱方法 | 第57页 |
3.2.3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57页 |
3.2.4 HP-20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 第57-58页 |
3.2.5 HP-20树脂的动态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 第58页 |
3.2.6 HP-2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检测方法及回收率 | 第58页 |
3.3 数据统计 | 第58-5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3.4.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59-60页 |
3.4.2 HP-20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 第60-62页 |
3.4.3 HP-20树脂的动态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 第62-64页 |
3.4.4 HP-2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检测方法及回收率 | 第64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研究 | 第65-73页 |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6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6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4.2.1 pH值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2 光照条件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页 |
4.2.3 温度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页 |
4.2.4 金属离子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页 |
4.2.5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页 |
4.2.6 红酒添加剂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7 食品添加剂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页 |
4.3 数据统计 | 第6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4.4.1 pH值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2 光照条件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8页 |
4.4.3 温度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4 金属离子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5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70页 |
4.4.6 红酒添加剂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7 食品添加剂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71-73页 |
第五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结构鉴定 | 第73-82页 |
5.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7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7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5.2.1 UV-Vis分析 | 第73-74页 |
5.2.2 HPLC-DAD分析 | 第74页 |
5.2.3 单体花色苷的制备 | 第74页 |
5.2.4 UPLC-MS分析鉴定 | 第74-75页 |
5.3 数据统计 | 第7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5.4.1 UV-Vis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5.4.2 HPLC-DAD分析结果 | 第76-77页 |
5.4.3 UPLC-MS分析鉴定结果 | 第77-81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82-90页 |
6.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82-83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6.1.2 试验仪器 | 第82-8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6.2.1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FRAP) | 第83页 |
6.2.2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清除DPPH能力 | 第83-84页 |
6.2.3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效果 | 第84页 |
6.3 数据统计 | 第8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6.4.1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84-86页 |
6.4.2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清除DPPH能力测试结果 | 第86-87页 |
6.4.3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对超氧阴离子清除效果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抗紫外辐射研究 | 第90-98页 |
7.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90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90页 |
7.1.2 试验仪器 | 第90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7.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90-91页 |
7.2.2 相关试剂的配置 | 第91页 |
7.2.3 紫外照射处理及试验分组 | 第91-92页 |
7.2.4 细胞活性检测(MTT法) | 第92页 |
7.2.5 ELISA检测MMP-1 分泌水平 | 第92-93页 |
7.3 数据统计 | 第93页 |
7.4 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97-98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98-100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8.2 创新点 | 第99页 |
8.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